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新闻频道>>国内

专家谈京津冀协作发展:亟待破解三大障碍

来源:人民网 作者: 2014-04-23 10:44:4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京津冀如何互利共赢

  京津冀协作发展必须瞄准打造功能完整的世界级城市群目标,着力抓好城市产业分工。

  当前,绿色环保、集约智慧成为城市区域发展的主导趋势,这是对高耗能、破坏环境的传统发展方式的一次革新。“小尺度集中、大尺度分散”的城市区域空间格局成为既发挥城市集聚效应,又克服大城市病的重要举措。未来的京畿地区就是要形成“都市核心紧凑化”与“都市整体区域化”相均衡的空间格局。其中北京五环以内是首都核心区,主要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经济管理中心,天津、保定、唐山等构成首都经济、文化副中心,张家口和承德形成生态屏障,保护北京的水源地、阻挡北部风沙。

  北京必须继续坚持“人文北京、科技北京和绿色北京”的理念,以城市人文与自然环境综合建设为切入点,以高端要素聚集为抓手,转移中低端产业,瞄准世界经济前沿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与战略新兴产业。大力促进首都经济圈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建立优势互补的城市分工体系,通过城市群建设实现产业链的衔接,抓住研发和设计、销售和商务服务这一产品价值链“微笑曲线”两端,转移加工制造等中间环节到首都经济圈中的其他城市。北京现有传统产业应大量外迁至天津和河北,进一步优化北京产业结构,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同时,随着北京产业的“外溢”,必然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使得京津冀形成互利共赢。

  首先,北京作为首都经济圈的核心,应致力于建设世界城市,重点发展高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组建环京七环,将北京周边中小城市建设成为功能完善的卫星城,承载相关的首都主导产业,分担北京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形成反聚焦力。

  其次,北京应着重发展产业总部与研发销售中心,逐步将生产基地迁移到环首都城市圈的各中心城市。食品、医药、文化用品制造业等主要迁往承德、张家口等北部城市,电子、机械、汽车、冶金、化工等产业应主要迁往保定、唐山、沧州等城市。天津市滨海新区应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低端产业也应逐步向周边产业转移。

  此外,加快首都经济圈核心区域与外围城市带及其它北方城市带的一体化进程。首都经济圈外围城市带及其它北方城市带主要由北方各省省会和中心城市组成,与首都经济圈核心区联系较为密切,在获取核心区人才、技术和市场等方面具有优势。要进一步通过便捷的高速铁路网将这些城市带与核心区进行有效衔接,并通过制度创新降低城市带发展的交易成本,积极推进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形成区域合力,实现共同发展。

  京津冀协作发展的三部曲

  京津冀协作发展将有利于北京成为世界城市,有利于环渤海及北方城市带的发展,有利于中华文明伟大复兴,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宜于分步实施。

  近期(3年内)主要应谋划好与北京中心城区联系最为密切的北京周边地区,具体主要指廊坊市区及东部三个县(市)——三河、大厂和香河,以及涿州、固安、永清等县(市),与北京远郊区的平谷、密云、怀柔、延庆等组建北京七环。

  中期(3-5年)通过高速公路和城际铁路连接天津、石家庄、秦皇岛、唐山、保定、承德、张家口等城市市区,构建环首都城市圈。

  远期(5年后)建设由济南、青岛、大连、沈阳、呼和浩特、太原和郑州等二级城市和中小城市组成的环渤海城市圈,构建首都经济圈的外围城市带,并与未来的哈(尔滨)长(春)城市群,西(安)兰(州)城市群相连,形成北方城市带。

  但无论哪一阶段,体制机制整合、交通设施先行、产业互补发展无疑都是京津冀一体化最为关键的三部曲。期待着京津冀融合能够顺利推进,北京实现健康发展,早日建成世界城市。(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城市经济研究室主任刘治彦)(人民论坛)

第一页  上一页  [1]  [2] 

关键词:京津冀,区域融合

责任编辑:丁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