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乡古稀赤脚医生把家变幸福院 免费为老人看病
长城网邯郸4月9日电(李晓燕 李运强 记者 郑风莉)他行医近50年本应“腰缠万贯”,可家中最值钱的物件却只是一台老旧的17寸彩色电视机;一张桌子、一个床、一排药架组成简单的诊所,却为村里千余名群众解除病痛之苦;他主动放弃到女儿家颐养天年,毅然拖着残烛之躯,把自己的家“捐”出来,改造成了幸福院,让村里17位鳏寡独居老人搬进来居住,并不分昼夜地为这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免费医疗服务。他就是肥乡县东漳堡乡北大靳村75岁的“赤脚医生”常秉河。 常秉河为村民看病。李运强 摄 让咱老百姓瞧得起病 1939年出生的常秉河是家里唯一的男子,为了让他日后有出息,全家人紧衣缩食、倾其所有供他读完高中,毕业后,常秉河积极响应国家“到农村去,到最艰苦的环境中去”的号召,回到农村务农。“当时村里很穷,缺医少药,近千口人的村庄竟没有一名医生,人们病了常常拖着、扛着,实在不行,就跑很远的路到外地寻个会开方子的老中医开点药。由于当时挣的工分难以糊口,所以往往只能草草抓几副草药吃了了事。”提起当年的艰苦窘境,常秉河至今仍历历在目。 1965年省医疗队开办村医培训班,26岁的常秉河作为村里唯一的“文化人”,毫不犹豫地报名学习医疗针灸。“当时,也没想太多,就想着针灸多好呀,不花钱就能给人看病,这是件多么积德行善的好事啊!”从省培训班毕业后,他又到省卫生厅开设的医师函授班进修了两年。常秉河说,那时候村医都不脱离生产,大都是“半农半医”。于是,学成归来的常秉河,每天背着自制的木头药箱,走街串巷、进家入户看病抓药,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赤脚医生”。 “能扎针就不吃药,能吃药就不打针!”多年的行医过程中,常秉河养成了药箱不离身的习惯,即使下地劳动也不例外,群众有病随时随地都能得到及时诊治,同时他始终坚持这个“最省钱”的治疗原则。正因为看病省钱,村里人谁有个头痛脑热、大病小情的都愿意找他看,但他们不知道,为了让村民都能瞧得起病,多年来,常秉河对孤寡老人、困难群众都是“倒贴”医药费。“想着他们生活那么困难,我针灸从不收费,药费也只是象征性地收点,连本钱都不够。”常秉河说,他没有告诉过任何困难患者,就是不想让他们因为这个对自己感恩戴德。 随叫随到的好医生 常秉河经常说:“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医风医德甚至比医术还要重要,要真心考虑病人的难处,随叫随到,甚至不请自到。”49年来,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1966年3月的一天深夜12点,东大靳村常金良突发哮喘,呼吸困难,生命垂危。全家人都慌了手脚,乱作一团,急忙去请就近的医生,同时用土方进行急救,结果,一个多小时过去了,请的医生一个也没来。无奈之下,常金良的父亲满头大汗地跑到邻村找到常秉河,常秉河二话没说,背起药箱就走,等他赶到患者家里时已近凌晨2点半,简单询问病情后,赶紧给孩子先打了一针,接着又辅助治疗了好一阵子,孩子才慢慢缓过气来。看着孩子没事了,常秉河长长舒了口气,这时才感觉身体有点冷,一看,原来出门走得急自己没有穿外套。“多亏了常医生,没有他,就没有今天俺们的这一大家子。”如今,常金良说起常秉河当年的救命之恩,仍感激不已。 在农村,“赤脚医生”也叫“防疫医生”,负责给全村的幼儿接种疫苗,考虑到孩子小出门不方便,常秉河每次都是亲自到需要接种的孩子家中给他们打预防针。“那时谁家的大爷、大娘有啥病,谁家的孩子什么时候接种疫苗,我都一清二楚,从没漏掉一个。” 1999年,60岁的常秉河先后患上肌肉萎缩、高血压、脑梗塞等多种疾病。刚开始,虽然浑身无力,他还能勉强出诊,渐渐地就只能拄着拐杖行走了。由于行动不便,现在常秉河已有近10年不能进户上门看病了,尽管村里有年轻点的医生“接了班”,但村里上了年纪的人仍然习惯找他看病。 |
关键词:医生,幸福,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