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新闻频道>>国内

“首都圈”大猜想:应不会有“政治副中心”提法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 2014-04-09 09:57:41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2月份以来,任何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风吹草动,都会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并迅速激起更大的涟漪。

  3月19日,一则迅速被各方辟谣的消息,让古城保定迅速成为全国的“炒房圣地”,房价一日数涨,而在此之前,多年以来它最出名的似乎是驴肉火烧;4月3日,北京市西城区政府与河北省廊坊市政府刚刚签署了一个全面合作的框架签约,“北京动物园批发市场将搬迁至廊坊”的消息又立刻满天飞……

  各方的强烈关注和过度反应背后,是酝酿多年的京津冀区域发展从“设想”进入“操作”阶段的重要节点到来。

  记者从国家发改委了解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相关规划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中,将尽快对外公布。

  今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习近平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并要求,抓紧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

  京津冀协同发展,就此进入快车道、关键期。

  即将出台的规划中,将对京津冀各区域的功能如何定位?产业如何对接?环境整体治理如何部署?各方利益如何均衡?如何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正成为各方猜想、讨论的对象,更被寄予厚望。

  无论如何,“010”电话区号范围的不断扩大,高铁、轻轨、地铁、高速公路等立体交通建设构建半小时经济圈……似乎标志着京津冀将加速步入“同城时代”。

  可能会叫“首都圈规划”

  记者从国家发改委了解到,有关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规划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当中,将尽快对外公布。

  促使该规划尽快出炉的,是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指示。今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要求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并要求,抓紧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

  京津冀协同发展由此进入快车道。

  其实,早在2006年,“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就被列为要推出的区域规化第一批试点, “因为涉及到各方面利益的调整,迟迟没有出台。现在应该可以出来了。”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地区利益互相博弈使得这样一个统筹性的规划长期难以出炉;此外,京津冀区域的重要性也是一个原因,“因为首都在这里,这个区域确实需要一个高标准的、能代表中国发展趋势和目标方向的规划,正因为对这个规划寄予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一直没有出台。”

  2006年,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樊杰主持了国家发改委委托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综合规划”研制任务,也参与了正在编制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相关任务。

  樊杰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按照我国过去区域规划的一般编制方式,都是在编制区域规划之前,区域所在地的下一级政府先就本区域在区域规划中的想法、需求和安排,提出一些具体的意见。因此,此次国家发改委在编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之前,北京市政府、天津市政府以及河北省政府都相应地编制了一个自身的规划,而这三个地方规划的名称,均体现了“首都圈”字样,“比如北京的叫‘北京首都圈XX规划’,河北的叫‘河北省首都圈XX规划’,天津的叫‘天津首都圈XX规划’。”

  据悉,正在进行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是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国土部、住建部等相关部委人士,在京津冀三地编制的规划基础上,进行研讨、修改;除此之外,业内权威专家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当于部委、地方和专家的意见整合,最后构成了整个首都经济圈的规划。规划同时还会考虑公众对区域规划的想法,在编制过程中还会征求公众的意见。”樊杰说。

  每一个国家规划,因类型不同,其工作步骤也有不同的形式,“有的是区域所在地的下一级政府‘上报’;有的是国家发改委牵头,下一级政府带着自己的规划组成一个大的编写组,就直接参与了。尤其是京津冀区域因为离得近,有可能大家都坐在一起了,以便随时沟通,共同编制完成国家总体的规划区域。”樊杰说,“按照规定,在国家规划没有出台之前,各省份的规划方案都不能擅自出台。”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到底会以什么名称呈现,目前不得而知。据知情人士透露,如果不出意外,可能会叫“首都圈规划”。

  这和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杨开忠教授的观点不谋而合。“我不强调叫‘首都经济圈’,因为这已经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还有社会、文化等其他方面,‘首都圈’的叫法更有利于首都圈内各地的均衡发展。”

  除此之外,多年来,关于“首都经济圈”的空间范围界定,也是各界争议的焦点。

  “2+5”(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承德)、“2+7”(北京、天津+河北廊坊、秦皇岛等7市)、“2+8”(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廊坊等8市)、“2+11”(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廊坊等11市)等多个方案,确实让学界热闹了一番。

  樊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这次编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时,究竟应该包括哪些地方,围绕这个事情讨论了很长时间,一直难以确定。“现在就是北京、天津和河北省,一省两市的全部范围。”

  应不会有“XX是政治副中心”的提法

  从北京出发向南走京珠高速,141公里,开车2小时,便是河北省保定市。

  3月19日,有媒体报道称,北京政治副中心初定河北保定。虽然国家相关部门辟谣称,该消息不实,但是这并不影响人们对保定的关注。3月份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概念,让保定和北京前所未有地紧密连接在一起。

  这些消息或传言给保定和保定人带来了什么变化?《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前往保定实地考察和采访。

  3月末,保定迎来了一场春雨,雾霾也消失得没了踪影。宽阔的大街上,上班的人急匆匆走过,吃过早饭的老人三三两两悠闲地散步,公交车也挤得满满的。恍惚之间,会让人觉得这里和北京没什么两样。

  红绿灯路口,不时穿梭着递小广告的,只要看到北京的车牌,就会拼命往车里塞小广告,清一色的售房信息。他们很热情地招呼你:去这个楼盘实地看看吧。

  3月以来,保定的各大楼盘,到处是从北京等地蜂拥而至的个人房地产投资者,火爆的保定楼市“每天都在涨,一天一个价”。据搜房网保定站统计,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概念提出后,保定近一周的销售套数在2000套以上,销售额保守估计在10亿元以上。

  3月26日,河北省政府出台《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该意见明确提出打造京津保三角核心区,其中,保定作为畿辅节点城市,利用地缘优势,谋划建设集中承接首都行政事业等功能疏解的服务区。

  这个官方文件让古城保定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有人认为,保定是“政治副中心”的可信度得到提升。

  “其实,这里存在一个误区。”樊杰说,《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是对3月16日我国正式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呼应,跟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是两回事。而且,国家的相关规划是指导性的,因此,在规划中应该看不到“保定是政治副中心”等类似提法。

  此外,“政治副中心”这一表述,也遭到业内人士的反对。“这个提法不正确。”北京大学杨开忠教授向《中国经济周刊》明确表示,政治和行政是有区别的,政治侧重决策,行政侧重执行。决策功能是首都的核心功能,现在缩减的不是决策功能,而是非核心的执行部分。而且“保定污染比北京还严重,到底适不适合承接行政事业功能,这些问题都需要讨论和研究”。

  据记者了解,北京将迁移出的不仅仅是部分行政功能,还有一部分高校、文化、卫生机构等。杨开忠认为,不管承接地定在什么地方,“行政副中心或国家行政新城、国家行政文化新城”的提法更为贴切。

  诸多专家认为,判断一个地方是否适合承接北京转移出来的行政事业功能,与北京中轴线的距离是重要因素之一。

  在杨开忠看来,合适的地方应该在距离北京天安门50~80公里的位置。如果太近,就有可能连成一片,最后北京又成了城市“摊大饼”;太远,又不便于跟北京首都核心功能联系。这个不远不近的位置最好取在北京中轴线向南的区位,在保定和霸州之间。“因为这个位置在首都新机场以南,不仅可以疏解北京行政或事业功能,而且首都新机场还可以减少北京的交通压力。”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更倾向于“行政副中心”定在距离天安门62公里的涿州。“这里面肯定有保定,但不一定是保定市区,涿州也是保定的地盘。从这个角度,涿州肯定要比邯郸或者其他更远的地方有优势,更容易接纳北京的产业和城市功能转移。”

[1]  [2]  下一页  尾页

关键词:首都圈,政治副中心

责任编辑:丁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