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应着力引进产业集群
“京津冀一直难以实现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河北和北京、天津的产业基础落差太大,河北可以承接制造业的城市比较少。另外,京津冀区域城市之间的交通便利性还不足,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一种现象,就是北京最后干了所有的事情。”全国人大代表、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明忠直言。 有关人士认为,河北若要充分吸收京津的产业外溢,借力实现跨越发展,首先要打好自身的产业基础。 “产业集聚具有良性的马太效应,现在京津地区的产业转移不再是单纯地向低成本方向转移,而是向产业集群方向转移,看重产业的加工配套能力。”刘明忠认为,目前河北省产业集聚整体数量少且发展不平衡,产业集群规模远不能满足京津产业的转移要求。 据了解,截至2012年底,河北省营业收入5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一共370个,占全省GDP比重达到了21.46%。但研究者认为,虽然河北省产业集群有了较快发展,却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集群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创新能力弱、知名品牌少、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贵认为,河北省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时,不能只满足于对接京津单个或几个产业,更要着力引进符合本地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将“投资导向”转变为“产业导向”,进一步促进河北省产业集群水平的提升和发展速度的加快。 另一个需要正视的问题是,纵观河北省各级政府为承接京津地区产业转移而制定的相应政策,不难发现大多是围绕土地供给和税收优惠等方面展开的。这种偏差提醒我省在制定产业承接政策时要多考虑本地区现有的产业基础和集聚条件,从全省出发考虑地区间的合作和区域间产业配套水平。 “产业集聚发展路径单一、产业集聚速度缓慢,相关的体制和政策法规还存在一定的欠缺、产业转移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诸多障碍,这些都将影响河北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能力及速度。”张贵建议,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面前,河北更应该修炼内功、科学规划,做好高效的产业承接工作,实现自身跨越性突破。(边慧) |
关键词:产业,发展,河北,集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