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新闻频道>>国内

中国东北完善农田水利体系提高粮食产量

来源:新华网 作者: 2014-03-25 14:26:37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使用膜下滴灌技术,每公顷就打了1.9万斤玉米,单产比往年提高了50%以上。”种了185亩玉米的吉林省通榆县农民曹学军说。

  曹学军曾饱尝“十年九旱”之苦。他说:“滴灌技术直接把水、肥送到庄稼根部,地里所有的活儿只要一次加膜就能完成,生长期降水虽然少,但一点儿都没浪费,有了滴灌,年年都是好年景。”

  降水少、蒸发大,位于吉林西部的通榆近十年年均有效降水值仅为253毫米,而丰水和缺水年份粮食产量差距达到40%。

  “节水才能增粮”,2013年通榆的滴灌项目区面积为60万亩,而到201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150万亩。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中国将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大水利工程,今年拟安排中央预算内水利投资700多亿元,支持引水调水、骨干水源、江河湖泊治理、高效节水灌溉等重点项目。各地要加强中小型水利项目建设,加快建成一批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一直以来,东北地区被视为中国粮食的“蓄水池”和“稳压器”。2013年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的粮食总产达到2627.44亿斤,其中,黑龙江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一,吉林省位居第四。

  “东北粮食主产区是中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平均粮食商品率达70%以上。”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玉米分会副秘书长刘笑然说,“如今东北地区已经成为粳稻、玉米等商品粮的供应地,东北的粮食外调量占到全国的60%以上。”

  59岁的周凤江是吉林省前郭县海勃日戈镇浦会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创始人,他将去年的丰收归功于有效的灌溉。“合作社总共经营800公顷玉米,去年平均每公顷单产2.5万斤。”“去年县里推广膜下滴灌技术,新打了40眼井,加上原有的28眼,灌溉足了,收成就好。”

  像曹学军和周凤江一样,东北农民尝到了日臻完善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的“甜头”。“吉林省农田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274万亩,建成各类灌区4465处,有各类农田机电水井23.1万眼。”吉林省水利厅农水局副局长赵春城说,“经过多年努力,吉林省已基本形成比较完整的蓄水、引水、提水、排水、供水、防洪相配套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有力地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

  在黑龙江省,仅2012年就落实水利建设资金180亿元,一年投资比“十五”投资总和还多50亿元,农田抗灾能力和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高。同时,黑龙江省决定今年将投入36亿元建设大中型灌区,调整农业灌溉结构。

  长春市长姜治莹认为,中国粮食产销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北方主产区贡献度不断提高。然而北方地区明显缺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相当于全国的五分之二,水已经成为制约粮食增产的关键因素。“今后农田水利建设应向长春这样的粮食核心主产区倾斜,有了水就有了粮。”据了解,包含内蒙古在内的东北四省区现已开始实施节水增粮行动,总面积达3800万亩,按照亩均投入1000元的标准,节水增粮行动总投入为380亿元。据测算,节水增粮行动在东北地区至少能增产200亿斤粮食。(记者 郭翔 齐海山)

关键词:东北,中国,农田,水利,粮食

责任编辑:赵若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