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立场:“富强”何以居首位
【编者按】正如每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每个国家也不能缺少属于自己民族并被全体社会成员所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在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贸易总量跃升全球第一的新的时代起点,与软实力密切相关的价值观建设被提上议事日程。去年底,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引发巨大社会关注。此前,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3个层面,用12个词组、24个字的组合式表达方式,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准确理解才能正确践行。从今天起,解放日报推出12位沪上名家对核心价值观12个词组的逐个阐释,本期首先推出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解读,与读者共同分享。 “富强”何以居首位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执行院长、教授陈宪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12个词组,第一个词组就是国家层面的价值取向——富强。为什么是富强?这是因为,“富”是民之本,“强”是国之基。没有富强,就失去了讨论其他一切问题的基础。中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富强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追求富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的信念体系和精神支柱,但是,它必须建立在丰厚的物质支撑的基础之上。一个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和践行的价值观,不可能和落后、贫瘠相联系。也就是说,唯有将富强作为价值观的“首善”,才有可能在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的层面共同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才有可能让它体现在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什么是富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应是民富国强的缩略或简写。中国现在是一个大国,但还不是强国。一旦中国成为强国,民富就是题中应有之义。民富国强的逻辑,是且只能是,民富才能国强;没有民富的国强,需要加上引号,也不可能持续。经济学分析也验证了一句民间俗语“小河有水大河满”的道理。所谓“大河有水小河满”,不仅不符合常识,而且欲为之将得不偿失。 富强需要一国有较大规模的GDP和较高水平的人均GDP,并保持它们的持续增长,但富强有着远比GDP丰富的内容,GDP和人均GDP只是其中两个必要条件。富强更需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和质量,更需要通过有效率、有质量的增长和发展,在全面增进国力的同时,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和福利。 如何实现富强?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富强梦。早年,曾有国家依凭掠夺,为它们的富强增加了并不光彩的筹码。然而,这终不能持久。富强最终要靠一个国家的人民矢志不渝、艰苦奋斗来实现。未来,我们将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获得和释放追求富强的新动力。新动力将来自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新动力将产生于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新动力将内生于市场经济主体,进而推动经济的自主增长。唯有这种自主的增长才与追求富强的进程互动,而外部刺激充其量只能稳定增长。金融危机告诉我们,过度的外部刺激将造成泡沫泛滥,投机盛行和分配扭曲,进而造成虚假繁荣,与富强渐行渐远。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走出一条绿色、高效、可持续的追求富强的新路子,应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 |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