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青年公务员的合租生活
“挑了半天,还是被中介坑了” 2013年9月初,张倩接到了北京某市属机关的上班通知。电话里,她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有没有集体宿舍?”对方告诉她,没有分房,没有集体宿舍,也没有租房补助。这个答案让她很失望。当时,她还暂住在同学家里。好友和同学都在六七月入职了,张倩找不到熟悉的人合租。 “正规中介一般不提供合租房源,而且中介费也很高,所以我只能在各种网站、论坛上找房子。”那几天,她将能想到的常用网站翻了个遍。“我的策略就是地毯式搜索,找个便宜的好房子。有几次电话打过去,那边的人就说,‘你不是早上才问过吗,怎么又打来了?’找得太多,自己都糊涂了。” 最初,她坚持要为自己寻找一套独立的居所。第一次选中的房子是一套单身公寓。房子很小,只放得下一张床、一张桌子,但是拥有独立的卫生间、厨房,月租1200元。地点位于东五环外,距离最近的地铁站步行大约10分钟。 不过,实地看房后,张倩发现了很多问题。“安全性不好,公寓里面的人特别杂。要是晚上自己回来,还挺害怕的。而且水电费都是按商用计算,整体费用挺高的。”她说。 这次看房下来,她大概明白了行情。“按照我的预算,要想住在地点好、治安好的地方,不太可能租一整套房子。” 虽然极不希望选择合租,但随后,张倩还是开始寻找合租信息。她第二次选中的房子位于东四环外,发布消息的是二房东。这名二房东从房主手里租下了整套房子,自己住在主卧,次卧出租。“1600元一个月,我觉得价格、地点都不错。”张倩说。 但是看房那天,张倩又打了退堂鼓。刚进门,她便被二房东大声呵斥“请换鞋”;走进洗手间,后面的人又大喊“别碰我毛巾”;想看看卧室,身后又传来“别开窗户,风大”的指令。“相处了几分钟,我觉得压力好大。第一次见面都是这样的情况,以后住在一个屋檐下肯定难免争吵。”她认为。 之后看的几套房子,要么价格便宜房子差;要么地段好装修好,但严重超支;要么性价比整体不错,但室友很不友善。那一个星期,张倩觉得自己“一直在原地打转,忙碌却毫无成果”。“前前后后看了不下10套房子。”她回忆道。 一天晚上,她很失落地拨通了父亲的电话。“其实也不知道说什么,就是觉得委屈。”她说,“如果这个时候在家,应该刚吃完饭,和他们一起看电视呢。” 张倩是家中的独生女,在浙江老家,她有一间很宽敞的卧室,从没想过“在自己家,还要小心翼翼地与别人相处”。 最终,张倩仓促地选择了现在居住的房子。“当时就是着急了,因为马上要上班了,还得搬家。后来才发现,挑了半天,还是被中介坑了。”她说。 那条房源信息来自某网站。帖子里描述称:全新房源,月租金1000元,集中供暖、地铁沿线。“看照片,房子确实很新,像刚装修过的。我觉得价格也合适,就想去看看。” 谁知,见面后,张倩便陷入了被动。“房租一下涨到1600块钱。我说,不是说1000块钱吗,他们说‘打错了,就是这个价’。”一旁陪她的同学劝说:“这已经是我看过最新、最好的房子了。”加上第三天便要入职,张倩急忙交了100元订金。 搬入这套房子后,问题接踵而来。这套面积不足80平方米的两居室,张倩是第一名入住者。签合同时,中介信誓旦旦地说:“放心,我们找的合租户一定都是女的。客厅不会打隔断,加上你最多住两户。”很快,新的住户到来:一户是住主卧的夫妻;另一户就是住在客厅隔断的“大哥”。 为了这个事,张倩不止一次打电话质问中介。但对方说:“这事我们控制不了,人家要租也不能拒绝。” 2014年3月,一份《北京青年人才住房状况调研报告》显示,在京工作的青年中,居住自有住房的占23.5%,与父母亲戚同住占24.3%,租房居住占52.2%。其中,租房者居住状况相对较差,租房市场侵权现象严重。 “违约、侵权是常有的事。租房者没有任何话语权。你不租,想租的人多的是。”张倩很清楚自己在这份合约中的地位。 新装修的房子,油漆味特别大,没几天她便感觉眼睛刺痛;第一个周末,她被楼上装修的轰鸣声惊醒;小区还未完工,每天进出,都要穿过一条泥泞的便道;厨房没有抽油烟机,因为中介说“要等人住满才给安装”,所以前两个星期只能煮面;洗手间里有一台很脏的二手洗衣机,在洗衣服前,张倩不得不把它先清洗一遍…… “什么情况,客厅‘大哥’的隔板墙居然裂了,装修质量令人担忧。”“两个电梯都停用了?我可是住在17层啊!”“窗户坏了,中介到底什么时候来修啊。”……苦中作乐,张倩不时将自己的合租囧事分享到朋友圈。“居然有不少小伙伴点赞。”她调侃,“估计不少人都感同身受。” |
关键词:公务员,合租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