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里的玩笑为何演绎成“恐怖事件”
本来一场“玩笑”,不想弄成踩踏事件,是什么让人们在公共场合如惊弓之鸟? 3月4日上午,广州地铁5号线发生踩踏事故,多名乘客受轻伤。警方通报,事故原因是列车车尾两名少年在玩女性防狼喷剂,其刺激性气味导致乘客惊慌疏散。 由于事故原因已查清,如今人们都明白这是虚惊一场。不过要看到,乘客当时并不知道刺激气味从何而来,加上受近日发生的昆明暴力恐怖袭击案影响,难免产生心理恐慌。3月3日,杭州也发生一起类似乌龙事件,原本只是俩人在地铁里打架斗殴,却被网上传成“恐怖袭击”。可见,如何做好公众心理疏导,是防范这类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 这次事故也对国内地铁公共安全管理形成考验。北、上、广等大城市地铁运营线路多、公里数长,已成为广大民众出行首选。由于地铁客流密集、空间狭小,必须高度重视其公共安全管理。倘若在这方面有所疏失,一旦发生公共安全事故,极易造成人员伤亡等后果。 从这次事故看,之所以造成踩踏,一方面在于乘客缺乏科学疏散经验,另一方面在于,地铁方面在疏散过程中处于被动与不作为状态。如何在发生事故时进行紧急有序疏散,是地铁公共安全管理的规定动作。相关部门有责任对乘客进行安全知识普及,不定期开展面向乘客的包括反恐等演习。乘客能够掌握相关逃生、疏散知识,是有效减少事故损失的重要途径。面对类似紧急情况,地铁方面还要及时启动相关预案,通过现场人员、车内广播引导乘客有序疏散。 从这也可看出,国内地铁在公共安全机制方面亟待升级。首先是把好安检关,严禁任何违禁物品流入地铁。在这方面,要充分借助高科技力量,使之常态化,以改变“有事严格检查、没事形同虚设”的现状。其次是加强监控,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像地铁的消防设备、逃生通道,不能平时成摆设、关键时刻却用不上。还有就是升级包括恐怖袭击在内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做到有备无患。例如,除了逃生通道,有条件的话可考虑增设救援专用通道。 与此同时,在人员密集的封闭的公共空间里,每一个人应该学会遵守基本的文明规则,比如不打闹、不大声喧哗。如此,我们的公共空间才会更安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发生在广州的这起轻微踩踏事故,所幸并未造成严重后果,但事件暴露的若干问题,值得引起注意。(顾昀) |
关键词:广州,地铁,踩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