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式扫黄”能否为东莞正名
在央视曝光东莞色情活动泛滥后,自2月9日下午起,东莞市共出动6525名警力,对东莞全市所有桑拿场所、沐足、娱乐场所同时进行检查行动,并针对节目曝光的多处涉黄场所进行清查抓捕。截至当晚10时,一共抓捕67人。(《新京报》2月10日) 6000多名警察出动,“地毯式”清查全市每一家娱乐场所,而且每个分局、每个镇均有上级公安部门来督导,东莞市的反应不可谓不快,力度不可谓不大。雷霆万钧的打击之下,在东莞肆虐一时的色情业,想必会有一个很大改观。 不过,一次集中行动或可震慑一时,却不足以改变长期以来当地色情业泛滥的局面,更不可能纠正由来已久的监管失灵情形。东莞正名,应该走出“运动式”模式,还需要长期、不懈的持续治理。否则,很容易反弹。 从央视的暗访报道可知,东莞的色情产业不仅分布广泛,而且几乎处于一种完全不设防的状态。这表明,当地政府部门对此并非完全不知情。如果此前有一些有效打击的举措,哪怕不动用数千人清查,当地色情行业也不可能如此猖獗和泛滥。 问题的症结,还在于当地管理部门日常治理的缺位,在于当地政府对此的暧昧态度。如不能从认识上纠偏,并将色情行业纳入正常的日常监管范围,就很难从根本上清除这一产业的社会基础。目前,东莞市将中堂镇公安分局局长和涉黄酒店所在地派出所所长全部停职调查,这当然是必须的,但还应该深入检讨当地管理部门的失察责任。 一方面,要调查全市整体性监管失灵的根源,并对相关人员进行严厉问责,从宏观层面厘清责任,严肃法律法规的刚性;另一方面,还要查一下当地色情产业的利益分配情况,搞清楚其间是否存在一条灰色利益链,那些对于本辖区色情泛滥熟视无睹的警方人员,是不是存在不当食利?究竟有没有警员做幕后老板和“保护伞”? 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存在一些泥沙俱下的混沌状态,原本也不难理解。真正不可思议的是,当地政府部门为何没能在这一过程中主动加强监管,及时清除种种影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污泥浊水? 2011年4月,时任东莞市委书记在东莞市政府新闻办的官方微博“莞香花开”上接受“微访谈”时表示,网友所言“东莞是性都”是一个偏见,是对东莞的误解(《新快报》2011年4月28日)。2013年,东莞市官方还制作了15秒的城市形象宣传短片,在广州南站、长沙南站、武汉站等全国多个高铁站场以及北京、广州等电影院线放映,为东莞“正名”。不能说上述努力没有效果,但这种对色情业的选择性忽略,仍然让东莞的城市形象受损。 “辟谣”或者“运动式扫黄”,非但不能真正为东莞正名,还可能还会引发更多质疑。根本之计还在于依法监管、强化常态化制度,而不仅仅是机械地应对媒体的批评。(胡印斌) |
关键词:东莞,涉黄场所,清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