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东光亿元村十五载自制服装办“村晚”[图]
展示自制的衣服。东光县委宣传部提供
长城网1月27日讯(柴庆章)沧州市东光县小邢村位于县城南5公里处,别看小村只有600多人,可却是远近闻名的亿元村、文明村。如今的小邢村民全部搬进了新民居,住上了新楼房,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除了居住环境优美外,村里连续15年举办的春晚在周边也小有名气。 为了一睹村民们精彩的演出,1月24日,记者专程来到小邢村。一进小邢新村,欢快的迎宾曲、火红的大灯笼、飘扬的五彩旗,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年味。 由于来得早,演出还没开始,可小邢村党支部书记邢荣民却忙得站不住脚,没有闲暇多聊几句。记者因为着急看晚会服装的筹备,在他的带领下来到了村民邢艳菊家。进门就看到沙发上摆放着的一件件制作精美的服装,小邢村妇女主任邢颖正和几名妇女忙着熨烫衣服,一问才知道这是下午演出舞蹈《雪山姑娘》要用的藏族演出服饰。 “我们得加班加点,赶紧把剩余的几件熨平,下午就要用了,这样上台才精神,演出前肯定能完成。”邢颖边忙着手中的活,边招呼我们坐下。“这些衣服租金一定不便宜吧?”看着这些制作精良的演出服,记者不禁问了一句。听到这些话,做衣服的大姐们都笑了,“不贵,这些都是俺们自己亲手制作的。” 自小在北方长大的村民还能自己制作藏族服饰? 看出了我的疑惑,邢颖道出了原由,为了省钱,这些服装全部是村民们照着网上藏族服饰的样式做的,布料是在网上团购的,每件成本也就30多元,还可以循环使用,如果在市场上租赁,每件一天光租金就得100多元,不划算。把衣服拿在手里仔细看了看,还真是手工做的,服装整体制作非常讲究,长长的衣袖,洁白的腰带,彩色的腰间饰品,所有藏族服饰要素,在上面都有表现,除此之外头饰也是村民们自己动手制作。 据了解,不只是今年的服装自己做,小邢村十几年来春晚演出服装大部分都是村民自己动手制作,可节省了不少钱。制作演出服装,村里的“能工巧匠”全部出动,会裁剪的裁剪、会用缝纫机的缝纫,会刺绣的刺绣,就连上了岁数的老人也参与进来。“这些藏族服饰最难的部分就是领子出风毛,如果出不好,毛都耷拉着,不好看,年轻人针线活都不好,还多亏了俺们村83岁的王明兰奶奶,这些风毛都是她亲手缝的。”邢颖说。 看到服装都准备得差不多了,邢荣民才有时间坐下闲聊几句。谈起节俭办春晚,他说村里有钱了也要过节俭日子,这样幸福才能长久,十五年坚持节俭办春晚,不铺张浪费,得到了村民的支持,也凝聚了民心。所有演职员从排练到演出这一个月,不吃村里的一顿饭,不拿一分钱,完全凭自愿。为了节省资金,村民想了不少法子,遇到难题全村男女老少大家都会一起上,从服装、头饰到布景、道具,全都由村民自己“操办”。村民自己学化妆,自己亲手制作道具,自己布置舞台,自己排练节目,就连院里挂着的大红灯笼和彩旗都循环使用了很多年。 不仅是这些“硬件”省钱,“软件”上村里也有省钱的方法。多年办春晚,村里积累了不少文艺人才,演出不用花高价请“外援”,所有节目都由本村的“草根明星”搞定。村民邢沛广就是小邢村春晚的“御用”编剧,15年来为小邢村编排了十几个反映新农村变化的小剧、小戏和相声,今年的春晚自筹备以来,他就来了劲头,花一周时间编写相声《如此做好事》。今年的演出舞蹈节目就有《红红的日子》《雪山姑娘》《亲爱的祖国》等多支舞蹈,这些舞蹈全部是村民在网上自学然后自己编排的,邢荣民告诉记者,如果请城里的舞蹈老师排练,一支舞起码得需要1000元,小邢村很会算经济账。 虽然处处节省,可演出效果却很好。下午两点,演出正式开始,走进小邢村村民活动中心,里面早已坐满了观众,几个大红灯笼装点的舞台简洁、大方。音乐响起,舞蹈《红红的日子》拉开了演出的序幕,伴随着欢快的舞曲,演员们尽情地表演,展示了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农村生活的红红火火。整台联欢会有舞蹈、歌曲、相声、三句半,萨克斯演奏等11个节目,精彩表演吸引了村里和周边村800多名观众前来观看,看到这些节目,都惊讶于他们的高水准,完全不像是农家的自娱自乐,颇有点专业演员“范儿”。“我们就是用最少的钱呈现最好的效果,办一场既节俭又热闹的“农民春晚”,它不是最灿烂的,也不是最专业的,却是朴素的、甜美的。”邢荣民说。 小邢村在春晚上讲求节俭,可是近年来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却有大手笔。投资65万元建成小邢村民俗博物馆,投资35万元建成包括篮球场、老年活动中心等在内的文化广场,另外村里还投资6万多元安装了健身器材,村里还建有乒乓球厅、舞蹈排练厅、农家书屋,村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节约不是‘抠门儿’,不该花的一分也不能多花,该花的一分也不能少花,把不必要的资金压缩,多用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这样才能把村里建设得更好。”邢荣民最后意味深长地说。 |
关键词:沧州,东光,亿元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