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被困,突围——记者亲历"雪龙"号惊险细节
直升机组救援过程经历“惊魂一刻” 考察队领导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先派遣应急救援海冰工作组队员到俄、澳两艘船附近冰面实地勘察。海冰组先遣队除了携带冰雷达等探冰设备,还携带了二十多块长条木板,塞满了直升机的机舱。 可别小看这些普通的木板,经过多年探索,我国南极考察在海冰运输中的架桥铺路,都需要用木板减轻海冰表面积的压强。因此,每次考察队都会准备很多木板。没想到的是,这些木板在这次在海冰救援行动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海冰厚度和强度满足直升机起降安全条件下,海冰组队员用木板搭建,一个直升机临时的悬停平台。 记者跟随海冰组先遣队乘坐“雪鹰12”直升机,从“雪龙”号上起飞到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附近冰面,然后到“南极光”号附近冰面。 随着直升机徐徐下降,坐在后舱的窗口向外望去,冰面上的雪被冻成了“雪晶”,虽然没有被吹起雪雾,但显然不足以承担直升机的重量。记者清楚地看到,直升机的左轮刚落下,就陷下去了一大半。驾驶员赶紧将直升机提起来,保持住平衡,悬停在冰面。 2日下午,“雪龙”号上的“雪鹰12”直升机飞行6架次,成功将被困的俄“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上所有52名乘客转移到澳大利亚“南极光”号破冰船上。 当最后一个飞行架次终于圆满完成,在“雪龙”号驾驶台的甚高频里,先后传来“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和“南极光”号的感谢,他们不约而同地说:“感谢‘雪龙’号,我们已经完成了一项令人难以置信的救援工作。” 2日晚,直升机组的许多人都喝醉了。他们说,想起这一幕每个细节都非常后怕。在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期间,“雪鹰12”直升机的前辈“雪鹰”号在南极折戟,就是因为在冰面上降落时失去平衡,旋翼打在冰面上,瞬间造成了机身损毁。而如果高度旋转的旋翼风直接将木板吹起来,砸在了人的身上,后果也不堪设想…… 成功完成俄罗斯船只被困人员的援救行动后,“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船长在第一时间给“雪龙”号船长发来感谢邮件,他说:“你们的合作是国际合作的典范,不仅体现了人类航海中的互助精神,也体现了《南极条约》精神。虽然我们船现在还很困难,但在你们救助精神的鼓舞下,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从冰封的南极摆脱困境。非常希望有机会能向你们当面言谢。” 救援成功后“雪龙号”受阻 然而,“雪龙”号3日在撤离这片密集浮冰区之际自身却受阻。记者看到,一夜之间,“雪龙”号右舷密集的浮冰区里,不知何时飘来了一座平顶大冰山,冰山长达一公里左右,还在不断向西北方向漂移,最近距离“雪龙”号仅1.2海里,横亘在“雪龙”号撤离路线的前方。 “雪龙”号船受阻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立即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我国南极科学考察队暨“雪龙”号船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冒着极大风险,成功完成对遇险俄罗斯籍客轮的救援行动,为祖国和人民争得了荣誉,请向同志们致敬,并转达我对他们的诚挚慰问。习近平要求各有关方面协调配合,指导帮助他们脱困,确保人员安全。他表示,祖国人民同他们在一起,希望他们保重身体、坚定信心、沉着应对、科学施策,争取早日平安返回。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批示,希望科考队沉着冷静应对,务必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等待有利时机,积极稳妥设法突破海冰围困。 4日上午,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在“雪龙”号多功能厅召开了全体队员大会,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和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各级领导的重要批示,及时传达到每一位队员。全体队员倍受鼓舞、精神振奋。不少队员表示“信心倍增”。 4日,“雪龙”号停泊在密集浮冰区,距离最近的清水区约21公里,船上101名人员安全,物资补给充足,等待天气有利时机,破冰突围。 据有关部门会商,1月6日可能有一次天气和海冰变化过程,有望为“雪龙”号船脱困带来有利条件。 |
关键词:雪龙号,惊险,细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