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滹沱河畔,总能见到一群忙碌的身影,他们不是在草丛捡垃圾,就是劝阻游客乱扔垃圾珍惜身边环境。他们是河北师大肯德基曙光公社的会员,也是一群有着公益梦想的大学生志愿者。过去的两年里,他们全身心投入公益服务,践行当代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正是靠着这份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们几经修改,一份儿长达12页的滹沱河风景区垃圾治理的建议书出炉。
捡垃圾累得满头大汗
从2011年开始,河北师范大学肯德基曙光公社的会员,来到省会滹沱河畔,开始了他们以环保为主题的关爱滹沱河公益活动。此后,每逢周末,滹沱河畔都会看到这群年轻人的身影。今年12月21日,记者在滹沱河又一次遇到了这些志愿者。只见他们将捡来的各种垃圾堆成了一堆儿,然后装进了塑料袋里。
这些志愿者中,有的已是满头大汗,有的累得扶腰捶腿,却没有停下脚步,一直奔走在河畔边的甬路上。
曙光公社社长顾伟强说,他们已经捡拾两个多小时,游客集中地带已被彻底捡了一遍。“我们会对拾捡来的垃圾分类,对垃圾的构成进行分析,从而寻找规律,制订出合理有效的治理建议。”顾伟强说,他们社团正在修订关于滹沱河风景区垃圾治理的建议书,并将于近日成稿,“条件成熟后,我们会将这份建议书递交给景区管理部门。”
治理垃圾建议书写了12页
昨日上午,一份长达12页的关于滹沱河风景区垃圾治理的建议书出炉了。建议书中,用图表对2013年8月至12月这段时间,各类垃圾的构成比例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同时,还列举了垃圾的主要聚集地,如草地、树坑、路边及土坑等。其中草地里丢弃的竹签最多,约占到所有垃圾的50%,也最难清理。
根据分析,他们的总结是:首先个别游客环保意识淡薄,有随地随手乱扔垃圾的习惯;并且不少游客对垃圾分类不太了解,不能做到合理利用分类垃圾箱。其次,在垃圾治理方面,虽然景区管理人员终日坚守,但人少年龄大,很难做到随时拾捡。最后,也是最为主要的原因是,垃圾箱数量较少,容量小,并且不够醒目。垃圾箱自身设计未考虑分类效果,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混装。警示牌设置简单,不利于唤起游客的环保意识。
为减少垃圾,好点子想了12个
据顾伟强介绍,河北师范大学肯德基曙光公社现有成员45人,都是品学兼优却家境贫困的在校学生,他们受到肯德基曙光基金资助,学业有了保障,并在肯德基曙光基金“学业资助+餐厅实践+社会服务”的运行模式中,得到有效的帮助和指导,结合自己的专业所长,关注社会、帮助他人,积极做公益活动,完成从受助、自助到助人的转变。
“前一段时间,我们关爱滹沱河的‘美丽我心中的河’项目,被推荐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主办的‘希望工程激励行动’,并且在百所高校800多个公益项目中脱颖而出,还获得近万元的资助。”顾伟强说,获得资助后更加激发了会员们热情,会员们集思广益、又征集各方意见,他们为滹沱河生态环境良好发展,整理出了12条建议。
在建议书中,记者看到,从设置分类垃圾回收箱和特别的烟蒂盒,到增设标语牌,使用人性化的标语提醒游客珍惜身边环境,再到从景区地形指示牌中详细标注垃圾箱位置,以及要求路边摊点自带垃圾桶,和设立环保袋供应处,再到设立义务导游进行环保提醒和设置巨幅宣传栏……
12条建议极具针对性和可行性。不难看出,这些建议与他们长期关爱滹沱河的环保实践活动分不开。顾伟强说,今后,曙光公社的志愿者们,还将一如既往的关爱滹沱河,同时还会倡导身边的人,参与到环保公益中来,尽早让省会的每一个景区都干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