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的城镇化在沿海省份中是一块“洼地”,城镇化发展潜力很大;河北一直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城镇化就是最大的增长点之一。
会议提出要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做到“十要十不要”——一要遵循规律,不要一哄而上;二要科学定位,不要盲目跟风;三要组团发展,不要越摊越大;四要以人为本,不要重物轻人;五要注重生态,不要水泥森林;六要以业兴市,不要人为造城;七要重视质量,不要粗制滥造;八要传承文化,不要工业复制;九要城乡一体,不要城乡一样;十要创新机制,不要政府包办。
有关专家指出,这是河北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路子作出的正确选择。按照上述“十要十不要”去做,才能不再走粗放扩张、人地失衡、举债度日、破坏环境的老路,保证“把城镇化路子走正”。
尊重规律,科学定位
130多个县城都要有特色,搞得很精致、有品位
提到城镇化,人们就会想起大干快上,其态势仿佛一夜之间便可崛起一座城。
但规律表明,城镇化受自然条件、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要把城镇化看成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需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顺势而为、水到渠成。
遵循这一要求,全会提出,要遵循规律,不要一哄而上。各地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措施要实,特别是合理确定城镇化率,合理调整城市规模,使之有利于经济发展、居民生活、交通便捷、资源节约,不要急于求成、大干快上、过犹不及。
既要遵循规律,还要尊重科学。全会提出,要科学定位,不要盲目跟风。各地的区位、基础、条件不同,城市建设发展必须实事求是地搞好定位。同时,根据定位科学规划、务实行动,我省130多个县城,情况很不一样,有些可以做大,有些不一定做得大,但都要有特色,搞得很精致、有品位。
以人为本,诗意栖居——
使稻田、麦浪、青纱帐、湿地成为城市周边的风景
城市建设发展最终是为了人,是让人享受“诗意般”地栖居。
为此,全会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解决好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人口落户问题,不让他们处于“半市民化”状态或“两栖”状态。要把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血脉里,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不要以车为本,弄得老百姓生活不便、交通不便,搞得城市房价飙升、环境恶化。
城镇生活的“诗意”还体现在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享中。
“本着同土地谈恋爱的立场做好规划,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会议提出,城镇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使稻田、麦浪、青纱帐、湿地成为城市周边的风景。
专家分析,这纠正了目前我省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误区,不要再搞开山造地、填湖填海、大树进城、人造景观。此外,我省要求提高城镇建设土地利用率,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不要都搞大马路、大广场、大绿地、大园区。
文化是历史的记忆,也是城市的灵魂。“过去的城镇化由于经验、准备不足,有的地方出现了千城一面的情况,没有特色。”相关专家表示。
我省提出,要高度重视保护城镇独特的历史记忆,延续历史文脉、突出地域特色,格外珍惜古城、古街、古宅、古树。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不要“以城吞乡、逼民上楼”,把农村都变成城市,把农村居民点都变成高楼大厦。
优化布局,产城互融——
使人在城市落得住、过得好,关键是培育特色产业体系
专家认为,河北的城镇化因为京津冀区域的特点,需要在布局上做更多考虑。
目前,京津冀城市群的层级结构不合理,“摊大饼”式地扩张摊出不可治愈的城市病,这些案例值得我们借鉴。全会提出,未来河北的城镇化要组团发展,不要越摊越大。我省设区市尤其是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等市,还需要扩大规模,但要组团发展,不要“摊大饼”,并要求尽快划定每个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开发边界,使城市规划由扩张性规划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转变,避免开发强度过大。
以业兴市,产城互融。“从历史和现实来看,任何城市都不会凭空而生。”相关专家表示,城镇化与工业化一道,是现代化的两大引擎。要做到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未来,河北将有几百万人转移到城镇,必须建立足够的产业支撑就业。
为此,全会提出,要根据城市资源禀赋,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增强城市产业承接能力,特别是提高服务业比重,不要产业空心化,更要防止成为“鬼城”、“空城”。
“我省的县都不大,要实行城乡全域规划,并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多规合一’,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会议提出,推进城镇化,就要坚持“一张蓝图画到底”,不能像“翻烧饼”那样,政府换一届,规划就换届。“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建起来的城市,不仅要利在当代,而且要功在千秋,给后人留下值得骄傲的历史印记,留下令世界称羡的文明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