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随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引发中外媒体关注。但多数媒体将关注点放在对GDP增速的定调上,似乎有脱靶之嫌。细读三中全会决定及经济工作会议内容可以发现,“均衡”才是中国新一轮经济改革的精髓所在,是最大的潜台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不能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
这段话的内涵可谓极其丰富,再一次印证了中国追求经济发展质与量并重的决心,也就是宏观层面上的“均衡”。
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对三中全会精神的细化与落实,所提出的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防控债务风险、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着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无不体现出对均衡发展的追求。
继三中全会之后,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及各自的角色由此将重新调整,最终实现一种最优均衡。
正因为有不均衡存在,才有追求均衡的重要性,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到当前阶段的客观要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不均衡、经济增长量与质的不均衡、城市与乡村的不均衡、不同地区发展水平的不均衡、三大产业发展的不均衡、政府债务负担与偿付能力的不均衡,等等,都需要通过改革和合理化调整实现再均衡。
比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问题。今年初冬,笼罩整个华东和其它一些地区的雾霾天气使人们不禁追问:我们的发展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国家化解产能过剩、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等强有力的举措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就在不久前,钢铁大省河北一天就拆除一千多万吨落后的钢铁冶炼设施。
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提质增效升级,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把握好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宏观政策的黄金平衡点,不断完善调控方式和手段。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所有参与者来说,正确、透彻理解这个“黄金平衡点”,并依此寻求商机、开展各类经济活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过去一年来,在持续低迷的世界经济几无起色的情况下,中国经济显示出坚强的韧性和活力,无论是控制通胀还是实现增长的目标都可以确定会全面实现,这无疑是对新一届领导层的形势研判能力与决策能力的充分肯定。三中全会精神和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明年的主要任务,在中外舆论界获得充分肯定和广泛好评。只要能不打折扣落到实处,均衡发展的目标就能逐步实现。
海外舆论关注中国的GDP,是因为中国经济增长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如今他们应该转变观念,把焦点从GDP转向中国对均衡发展的追求上。“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无论是7%还是7.5%等增长速度都不应该继续成为衡量中国经济发展的至上标准。中国能否通过新一轮改革实现全面协调均衡发展—这才是对中国至关重要的,对世界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