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到底《术前签字不少患者家属说“吓傻了”》
新闻闪回麻醉意外、大出血、休克、死亡……面对眼前的一纸“术前知情同意书”,不少患者家属惊慌、恐惧和担忧。签与不签?对他们来说,都是大问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燕赵晚报22日A03刊登的《术前签字不少患者家属说“吓傻了”》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多位热心读者结合自己或家人的亲身经历强烈呼吁:“医生,术前谈话与签字请你更加人性化,好吗?”而省会多家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近期将对医生尤其是外科医生进行培训或谈话,使其在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术前谈话、签字时更加艺术化,更加人性化。
术前谈话与签字请更加人性化
“我母亲前几天因脑血栓住到一家大医院,由于病情比较急重,医生当时建议做开颅手术,说否则可能病情会更重。可没想到,也是因为母亲的手术前谈话和签字,把我们吓住了!”市民王先生说,当时,他只记住了医生给他说的两句话,大概意思是“老人这次要做的开颅手术风险性很大,一旦出现了意外,可能是长期昏迷,植物人,也可能下不了手术台……当然,手术成功了,老人的病情也就被控制住了。”
王先生说,事后,他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走出医生办公室的,“当时我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感觉母亲就要离我而去了,心像沉到了海底。”
接下来,王先生还要面临的是他人生最大的考验——母亲的术前签字。“接过医生送来的‘术前知情同意书’,越看越害怕,尤其看到最后出现大出血、昏迷、休克、死亡之类的字眼,我都哭了。”王先生在和妻子一番紧急商量后,才颤巍巍地签了字。“签完字,我就紧拉着医生的手,恳求医生一定要尽力,尽全部的力!”王先生说,当时,他感觉医生像天使那样神圣!
对于术前谈话和签字,市民钱女士同样有着刻骨铭心的体会。“去年,我爱人因痔疮到医院接受手术,在所有手术中,这应该属于最小的那种了,可医生的术前谈话至今回想起来还是那么毛骨悚然,也有大出血、昏迷、感染、二次手术等可怕的字儿。”钱女士说,“可医生跟我谈话的过程中,是那么平淡、冷静,甚至无情。”
钱女士说,她最大的希望就是,医生对患者家属的术前谈话和签字,无论从语气上还是态度上应更加人性化和艺术化,这样才不至于吓坏患者家属,才能取得患者家属的信任和支持。
钱女士的一席话,代表了多数热心读者的心声——医生,术前谈话与签字请你更加人性化,好吗?
医院将对外科医生进行相关培训
“晚报的报道很好,也很及时,我们将对医生尤其是外科医生通过培训或内部交流的方式,来改进术前谈话、签字。”本报的报道同样引起省会各大医院高层们的关注,省人民医院、省二、三、四院,河北医大一院、省儿童医院、市一院、市二院、市三院等相关负责人不约而同地表示,对患者及家属的术前谈话、签字,绝对是医生们的一项“艺术活儿”,如果与患者及家属交谈得不深,一旦手术不成功,势必落下埋怨甚至家属的不理解;如果将风险谈得很细,却又不说明发生概率其实接近于零的事实,势必会吓到患者及家属。这个“度”如何才能把握得恰到好处——既让患者及家属接受,又不至于吓到患者及家属,进而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和支持,这是一门功夫很深很深的“学问”。
多家医院负责人表示,近期,他们将对医生尤其是外科医生或通过培训,或通过内部交流等方式,使医生充分认识到术前谈话及签字的重要性,取得病人和家属的信任。
多家网站转载多位网友支持
本报报道在互联网上引起强烈反响,短短一天时间,《术前签字不少患者家属说“吓傻了”》相继被新浪、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搜狐等各大门户网站转载。以下是部分网友留言:
“秋天的风停了”:手术同意书通常是在时间非常急迫的情况下签署的,很多条款根本来不及细看,而且里面还充斥着大量的专业用语,想仔细研究也看不懂,因此对协议书中院方“术后有任何情况概不负责”的说法既担心又不满。
“呵呵,再呵呵”: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配套的法律法规和赔偿办法,通过增加整个医疗过程的透明度和提高医护人员的医术医德,来规范和约束医院手术签字这一习惯做法。
“天,更深的蓝”:有关部门应尽早制定出公平、通俗的协议书,其中应特别考虑到作为弱势群体地位的患者的利益,协议书通俗易懂,少用专业术语,以真正实现医患双方地位的平等。(首席记者王凤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