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中说:养不教,父之过。
近期,一档明星亲子生存体验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火了。节目中,平时镁光灯下的“星爸”们和自己孩子的相处情景被接近原生态地搬上荧屏。当明星们褪去平日里的光鲜威风而回归到普通父亲的角色时,不时表现出的困惑无奈、手足无措或是真情流露,触动了社会敏感的神经。
许多人陷入深思:自己是一个好父亲吗?如何做一个好父亲?节目的大热让一个词开始愈渐清晰地浮现:父亲教育。
此前,杭州采荷三小的老师任志康在其做过的“家庭环境与小学男生性格弱化相关性调查”发现,63%的母亲承担了教育、照顾孩子的责任,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而父亲承担的责任普遍不足。
父爱的“缺席”
“妈妈,爸爸怎么还不回来?”
晚上九点半,刘智慧将五岁半的儿子李子言照顾上床,说完晚安,小子言问了这么一句。
这已经是当晚小子言问的第三遍了。
刘智慧只好重复地告诉儿子,“明天早上等你睁开眼就能见到爸爸了。”
事实上很多时候是,小子言已经入睡,爸爸还没回来;小子言早上醒来,爸爸已经走了。
“他平时工作确实太忙了。”刘智慧的语气听起来无可奈何。两年前刘智慧的丈夫跳槽到现在所就职的公司,随着工资的上涨,工作越来越忙,加班也是家常便饭。
而此时,在另一个家庭,“80后”年轻爸爸戴阳面对正在哭闹不止的女儿豆豆束手无策。
豆豆的妈妈外地出差,刚走一天,临走前对戴阳千叮咛万嘱咐,反复告知女儿的习性喜好、注意事项。
“我听得头都大了。”戴阳在电话那头向记者倒苦水,“平时豆豆都是她妈带,我几乎不管,说真的也不知道该怎么管。”
戴阳告诉记者,豆豆哭的原因,是怪自己没有陪她堆积木。而戴阳不知道,这是豆豆妈每天必做的“功课”。
“有时候觉得自己都像个孩子。”戴阳说,“真的很少想过怎么去教育我的孩子。”
电话那头,记者还能听到豆豆嚎啕大哭。手忙脚乱后,戴阳叹口气说:“不知道该怎么办,等她自己哭累了,就睡着了吧。”
刘智慧和戴阳的事例只是一个缩影。其背后或许反映的是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父亲教育的普遍缺失。
有媒体报道,2009年一项调查显示,在1988名被调查者中,60.7%的人认为“现在的孩子缺失父教”,仅有13%的人认为“父教并不缺失”。在回答“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谁承担了更多教育责任?”时,46.9%的人选择了母亲,28.7%的人表示“父母均担”,仅有13%的人表示是父亲。
其中,针对北京3~6岁幼儿的父亲的调查发现,80%的父亲认为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与孩子交往。80%以上的幼儿园大班爸爸承认从没开过家长会。调查表明,无论在情感、陪伴、尊重、亲密,还是在问题解决方面,父亲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在家庭日常生活或集体活动中,父亲的缺席也不少见。
爸爸去哪了?
对父亲的“缺席”原因,前述1988人参加的调查显示,69.2%的人选择“生活压力大,男性忙于赚钱养家”,排在第一位;其次是“男性的职业压力更大,无暇他顾”,占了50.9%;40.1%的人认为是观念问题;31.8%的人认为是整个社会不重视男性教育。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于长江曾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父道观念的变迁。“弱化”,是他给出的关键词。
于长江认为,在传统社会中,因为以父权为中心的家族制度的存在,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亲起到了一个示范权威的作用。“养不教,父之过”的观念也让父亲更多地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而到了现代社会,孩子或许比父亲更能适应时代的变化,父亲的社会化权威形象也就逐渐弱化,由此也带来父子(女)关系的弱化。
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看来,根深蒂固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是当前父教缺失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孙云晓曾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我有一次打出租车,司机问我是干什么的,我说是搞儿童教育的。那个司机当时就看了我一眼,说:老爷们还搞什么儿童教育啊?教育是当妈的事,你就管挣钱。”
孙云晓认为这反映了大多数人对家庭教育模式的看法。
传统观念里,在一个家庭中,男性大都是家庭的顶梁柱,负责赚钱养家,女性则负责后勤保障、相夫教子。很多男性出于给家庭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而更多地关注事业,女性则自然挑起了照顾、教育子女的重任。这也是被很多家庭选择的分工模式。
忙,也成为不少父亲无暇顾及子女教育的原因。
刘智慧就给记者讲述了一件让她记忆深刻的“小事”。儿子李子言有一次突然对她说:“我喜欢星期六和星期天的爸爸。”
在小子言眼里,只有“星期六和星期天的爸爸”可以带他去买菜、去公园。
而戴阳的困惑在于:“从来没有人告诉我该怎样当一个好父亲。”妻子出差后留给他的育儿重任,让他打算去书店买几本有关家庭教育的书,却害怕“还是会不得要领。”
父教不可缺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发布的《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从一个侧面显示父教缺失带来的严峻性:在高中生的首选倾诉对象中,中国父亲的排名是四个国家中最低的,甚至排在了网友之后。
西南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副教授阳泽告诉记者:“事实上,父亲对于孩子的气度、性格和思维方式的养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阳泽对“父亲”的内涵这样解读:父亲作为男性,会把男性气质传递给孩子;作为亲人,会把深沉和宽厚的情感传递给孩子;作为权威,会把服从、尊重、地位等意识传递给孩子;作为教育者,会交给孩子规则、秩序、理性的观念和能力;作为工作者,会把责任的、竞争的、压力的、坚持的文化和精神传递给孩子;作为生活者,会把玩乐、放松、冒险、多彩生活等经验和感悟传递给孩子。
而父教缺失带来的隐忧不容忽视。根据国家贫困儿童研究中心的报告,没有父亲教育的男生,比有父亲教育的男生逃学的可能性增加一倍,犯罪的可能性大两倍,长大后需要接受心理治疗的可能性增加3倍。如果是女孩,长大后成为单身母亲的可能性也高出3倍。
武汉大学(深圳)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戴影频认为,对于女儿来说,父亲的缺位会造成女儿的“恋父情结”;而对于儿子来说,如果父亲长期缺位,男孩学习到的大多来自母亲,会让男孩女性化、胆小、不敢承担责任。
刘智慧对这一点深有感触。“儿子跟我接触得多,比较黏人,遇事也不够大胆。”而幼儿园老师每次给小子言的批语中,都会写道“爱哭”,这让刘智慧感到担忧。
阳泽给出的“好父亲”标准是:在孩子有需要的时候,尽量在他身边;做个说话算话的爸爸;在工作和家庭中是负责任的;和蔼幽默的;有玩性和童心的;和孩子经常交流及一起玩;家庭关系处理得好;尊重和不打骂孩子;商量而不是强迫孩子做事情。
而孙云晓认为,全社会都应该树立一个理念:父教不可缺。他呼吁政府和社会提供相应的支持与保障,并可参照国外的一些做法,如美国的“父亲支持计划”、“国家父亲中心”、“新爸爸训练营”等社会机构,把父教新理念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