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速读中国

新闻发布制度走过十年 新闻发言人你记住多少

来源: 央视《新闻1+1》  
2013-10-19 08:43:33
分享:

 

  市民:

  不认识。

  市民:

  不知道。

  市民:

  华春莹。

  市民:

  洪磊。

  市民:

  偶尔能在电视上看到,也没太在意他们叫什么。

  市民:

  看脸会认识,但是具体名字可能不是很清楚。

  解说:

  为了更好的向公众传达政府声音,国办意见还明确规定,与宏观经济和民生关系密切,以及社会关注事项较多的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原则上每年应出席一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或相关负责人至少每季度出席一次。国信办主任蔡名照对此也表示,“这是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向刚性约束迈进的非常重要的一步。”

  白岩松:

  其实刚才有很多接受采访的观众朋友说到华春莹、洪磊等等,在我们的严格意义来算,并没有把他们算在十年新闻发言人成长的道路上,为什么?因为中国外交部作为最早跟世界接轨的部门,中国最早的新闻发言人其实是在那诞生的,咱都不要往远了说周恩来、龚鹏等等,改革开放之后,包括钱其琛等等都是这样,但是因为他是跟世界接轨,因此,外事用了一种国际规则去办。但是十年前的“非典”一下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如果信息不能够公开,给整个民族和这个社会以及时代带来的威胁简直太大了。所以,正是从那年开始,国务院新闻办在中央以及国务院的支持下,开始了中国政府新闻发言人的培训,我们称其为“黄埔”一期和二期,像王旭明等等这些人,包括武和平都是属于“黄埔”一期、二期的。因此,刚一开始大家的干劲都足,但是之后当然会遇到很多挑战,而且其中也存在经验不足等等。就像蔡名照刚才说的,很多的新闻发言人现在不敢说,不愿说,它是两个原因构成的,第一个原因,有相当多的政府发言人,他是有这个热情的,想说,但是别人会觉得,哟,你出风头吧,干吗呀,咱们这个部门凭什么总说,其它部门不也不说吗。另外有的时候是常在河边走就会湿鞋,容易出错误,领导可能就会批评他,担的责任太大。另外一种不愿说、不敢说是看到王勇平不是在动车事故的时候出错了,很多人指责。我们现在宁求无功,但求无过,因此,闭嘴最好。所以相当政府部门新闻发言人,你会发现后来就消失了一样,蒸发了。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的公开和透明又需求他,因此,这一周出台的《意见》简直像久旱逢甘霖一样。

  我们来看看这里,这就跟很多人期待的,一定要用制度化的方式去推进它,让不敢说、不愿说的人必须去说,因为有制度在这。我们看这个制度,这次意见强调,“与宏观经济和民生关系密切,以及社会关注事项较多的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原则上每年应出席一次国务院新闻办的新闻发布会”。其实是说部长们,你应该一年有一次吧。“新闻发言人或者相关负责人至少每季度要出席一次”吧。虽然我觉得每季度并不解渴,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国务院各部委办局以及各省、市、自治区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应该每个月开一次,并且向未来每半个月开一次去挺进。但是请注意,刚一开始每季度是针对从来不开新闻发布会的,要用制度化去约束他们,这是下限。我想很多部门不能够只遵循国务院这个意见的下限吧?好了,你既然说一个季度开一回,我就一个季度开一回。我觉得还是事业要进步的,要去追求一个月一次,才更加靠谱。但是这个意见非常重要的值得赞一下的原因就是,这个制度化规定了,将使每一个新闻发言人,不管你多么不敢说,不愿说,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今后起码下限,你每季度得说一回了。

  来,回头我们就看看这十年不容易走过来的道路。

  解说:

  现任语文出版社社长的王旭明,在很多人的脑海里,仍然对他在担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期间的言行举止印象深刻。从2003年到2008年,王旭明做了五年的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经历了100多场新闻发布会和上千次的记者采访。作为当时国内比较有个性的发言人之一,他在任时的表现获得过赞扬,也饱受过争论。例如“中国教育成功论”、“教育满意论”、“媒体无知论”,这些言论经常把他由新闻发言人变成新闻当事人。面对着各种非议,王旭明仍然在不断的寻求发言人这个角色的创新,比如2007年,他在有关领导提议下,把新闻发布会现场搬到了田间地头,而除了最普通的新闻发布会外,他还组织新闻采访团到一线采访,举行新闻吹风会,做访谈节目,请网站直播新闻发布会。

  王旭明时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

  我自己在自己的工作实践当中,确确实实感受到我们党和政府有许多好的政策,但是这些好的政策实实在在地说,还有相当一部分停留在文件中,停留在会议里,停留在上下级的传达程序上面。真正要进入到老百姓的心坎上,我觉得可能还要有相当的一批人专门来做这个工作。

  解说:

  把政府的政策切实的传播出去,把政府的声音及时的告知给公众,这是一个政府部门的新闻发言人最根本的职责。1982年3月26号,没有专门进行新闻发布的场地,70、80位中外记者就围着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钱其琛,进行了五分钟的发布,而这次被认为是新中国首次有新闻发言人主持的会议。一直到2003年,一场“非典”,使得政府信息的及时披露成了刻不容缓的需求,那一年也成了中国新闻发布工作的转折之年。

  王国庆时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

  原来我们很难,要请一个部委的负责同志来开发布会,打电话、去函,有的时候是求。但是“非典”完了以后逐渐发生了变化,不是我们去求,有很多情况是回过来了,要求我们开发布会。

  解说:

  2004年12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首次对外公布了62个部委,75名新闻发言人的联系方式,当时的舆论认为,这是我国政府新闻发布制度迈上的新台阶。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同时,教育部、公安部、卫生部率先进行新闻发言人定点、定时、自主发布新闻,在过去十年里,这个制度已经进入了很多部门的常态化运行体系。

  白岩松:

  接下来我要连线王旭明。不过在连线王旭明之前,我要先说另外一个名字,那就是王勇平。其实透过王勇平在新闻发布制度方面的一个探索,以及后来动车事故之后那个被饱受争议的新闻发布会,包括我在节目当中也是批评,比如说他说“不管你们信不信,我是信了,高铁技术是先进的”等等,当时我们的节目都在批评他。可是我一再要去强调,他就是在一个不该去他开新闻发布会的场所开了他的新闻发布会,准备不足,也说明了我们整个新闻发布的配套制度还并不成熟。当时这样一个国人关注的灾难性的事件,起码应该是当时的铁道部部长或者副部长去开这样的新闻发布会,但是躲了,然后把王勇平在几乎没太准备的情况下推到发布会的现场,而他又不知道决策和背后很多道道,因此只能在那说、说、说。回头一看,应该对王勇平那一瞬间的那种勇气要赞叹,说的内容要坚决批评,一个事是要分成两个层面的。但是他为新闻发布的制度也是做出了相当多的贡献。我想王旭明也会有这种感触。开个玩笑,王旭明作为语文出版社社长,今天晚上其实应该看本台的节目汉语听写大会,但是我想他心里更牵挂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前进。王旭明你好。看到了国务院出台的意见,我在想,你格外看重的是什么?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关键词:新闻发布,新闻发言人责任编辑:丁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