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
教科院研究员
改革向前迈进了一步
英语考试应更具专业性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对高考英语的改革与过去相比向前迈进了一步,但步子可以更大。他也认为,目前要改革英语的评价方式,不是把英语的分量放得那么足,而是将其作为等级考试,作为录取时学校的参考。
他认为,就高考改革来说,由于社会公众接受程度有限,改革应该怎么走,应该由各方面达成一个共识,也不能太过着急。就英语考试来说,他认为降低英语的分值是一个进步,但是英语考试应该更具有专业性。他建议将来英语考试可以学习托福、雅思的考试模式,不但一年多考,也没有政府行政部门参与出题,考试程序、监考人员都很专业。目前的考试,还是显得行政参与过多。
储朝晖认为,整个高考在大的目标和方向上要更加体现教育的公平公正,更加强调专业性。学校、教师、学生要有更大的自主性,让学生与学校相互之间有更多的了解。目前,高考体制中计划性很强,很难考虑到学生和学校的需要。
中立
试卷评价专家
一部分学生得以减负
深入学习得靠校外补习
昨天,考试院一位参与高考试卷评价的专家表示,高考英语改革实际上是利弊并存,在提出改革之初专家们已经考虑到了这些问题。
这位专家称,降低英语分数,变成一年两考,直接会对高中英语教学产生冲击,改革后高考英语的听力改为平时两次考试,学生考试机会多了,也会使老师不再重视听力教学。在没有全国一盘棋的情况下,对未来不学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会有好处,但是对于上大学学习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与上海、广东等地学生相比会非常吃亏。很可能别的省市学生大一时便通过英语四级,而北京的学生直到大三才能通过。改革后的结果就是学校教育被削弱,如果学生想更深入学习英语,会使校外英语补习升温。
改革的优点则在于会减轻学生的负担,对于不学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有基础即可,特别是没有出国计划的学生,在高三阶段会相对轻松。专家称,此次对英语听力的调整,早在2004年便已经开始讨论,主要是社会环境好的地区,听力质量很高,社会经济发展不好的地方则听力质量很低。存在着不公平问题。因此,英语听力可以在平时考两遍,也是减轻高考的风险。
-盘点历年重大高考改革
1977年恢复高考
1983年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
1984年开始特殊专业(艺术类等)招生实行统考+单考
1985年实行双轨制。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同年,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并在广东进行英语、数学两科试点
1989年高考标准化考试在全国推行
1996年高校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增加
1999年教育部考试推行“3+X’”科目改革,广东省率先在高考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英语考试加试听力
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进行春季招生改革,高考由一年一次增加为一年两次
2001年取消考生年龄和婚姻限制
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第一次实现全面网上录取;同年,北京市在高考语文、数学、英语三科进行自主命题尝试
2003年高考由7月提前到6月举行。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
2004年全国推广的分省命题
2005年开始实行的高职高专单独招考
2006年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同年,自主招生高校扩大到53所
2007年海南宁夏等四省区率先实行新课程改革后的新高考
-回顾英语考试变迁
据介绍,1977年恢复高考时便已经有英语考试,当时考试主要以选择题等客观题为主,没有听力考试。2003年开始,我国制定实验版课标,在2007年时,听力考试进入英语试卷,改变了以前聋哑式英语的考查,试卷也从一张变成两张。在3至5年的过渡期内,英语试卷也逐步加大了对读写的考查,阅读题的种类也随之变迁。此后,各地相继出现具有地方特色的英语试卷。(记者张灵郭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