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速读中国

网络舆情分析师从业200万 不能“替代”领导上网

来源: 综合新京报  
2013-10-03 10:43:25
分享:

  舆情分析不能“替代”领导上网

  访谈嘉宾:单学刚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网路舆情》副总编辑

  定义把“原始舆情”制作成“信息成品”

  新京报:“网络舆情分析师”到底是一个什么职业?

  单学刚:网络舆情分析师就是要从复杂的网络舆情中看出“门道”,具体说,从网上及时发现舆情话题或热点,通过对舆情样本进行科学的收集、抽样、统计、汇总、分析,准确把握舆情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发展走势做出预测,提出应对与处置的意见和建议。

  新京报:应该说“网络舆情”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概念,能职业化处理吗?

  单学刚:近年来,网络舆情发展十分迅猛,尤其是随着社交媒体和移动终端的发展,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速,网民参与讨论的规模也日臻扩大,这就导致网络舆情信息的总体容量越来越大。所以,单单依靠我们个人传统的上网方式,是很难完全及时有效地发现舆情、了解舆情全貌的,舆情分析职业化的推出也就顺水推舟,应运而生。

  舆情分析师就是把原汁原味的舆情样本加工成信息成品,供直接参考和利用。

  新京报:网络舆情分析师的工作特点是什么?

  单学刚:舆情分析就是从网上找线索,找信息,然后进行加工。所以,首先是快速,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很快,分析师不能跟不上节奏。其次要准确,网上信息很庞杂,必须眼光独到,在网上找到的是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舆情样本,这是很大的一个难点。最后是专业,包括怎样去分析、研判,怎么提出科学的应对和处置方法,要有理论基础和实践检验。

  新京报:具体工作流程怎样?

  单学刚:简单地说,要追踪所服务部门的网络舆情态势,比如说发现最近的舆情热点,通过科学的抽样分析总结出其中趋势规律,进行文字描述,并辅以图表,提出意见,从而生成舆情简报,同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预警和汇报。

  新京报:举例子说明。

  单学刚:舆情工作是舆情分析师从事的日常工作,这样的例子很多。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每年“两会”期间,我们都要做“两会”舆情热点分析解读,首先会从网民反映的舆情热点作为舆情报告的选题,经过监测室舆情分析师和专家共同论证通过后,舆情分析师开始就该选题的关键词,在网上各大互动社区做言论抽样,在数理分析工具中进行聚类,找出对话题或支持或反对的代表性观点,统计出各观点在总体观点中的比例,制作图表。

  同时进行的工作还包括通过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检索,梳理话题在互联网上的热度趋势变化。

  最后在整理文案中,对这些结果进行整理和进一步研究,揭示规律性特征,找出网上主流意见,对舆情进行点评,提出舆情应对的策略建议。

  标准客观还原网络上意见和矛盾构成

  新京报:按照你的介绍,是不是意味着很难有统一标准来衡量?

  单学刚:舆情分析的确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事情,它不像自然科学有一样的客观的定律,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甚至同一部门不同时期面对的舆情环境都是不同的,社会矛盾、突发事件、恶意煽动、个人情绪也都可能改变和影响舆情走势。

  新京报:你认为专业的网络舆情分析师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单学刚:一方面,应该熟悉网络环境,懂得网络传播规律,了解社会、尤其是网民的心态,具备宽广的视野和丰富的知识面,熟悉党政机构、企业和媒体的运行机制。

  另一方面,应该有很好的逻辑思维,以及数理统计、写作和制作图表等方面的能力,这些方面都是网络舆情分析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当然,做一切工作都离不开严谨、科学的态度,舆情分析尤其需要客观公正、认真细致,不能在工作中投机取巧,编造数据,也不要把个人感情和好恶带到分析中,要尊重事实,客观地还原网络上真实的意见构成和矛盾构成。

  新京报:具体来说,网络分析师的标准是什么?怎么认定一个人是否合格?

  单学刚:舆情分析师所需要的五大基础技能,即网络言论的挖掘收集、概括剖析、抽样统计、报告写作、走势预测等。

  因为,这些基本功是舆情分析师最重要的工作素质。舆情偏重于对网络信息的收集、挖掘、聚类、归纳、判断和推理等分析能力。从助理级舆情分析师开始,必须熟悉网络舆情抽样、统计和分析工具模型,搜索关键词设置技巧,培养对社会心理、“刻板印象”与网络语言文化的敏锐感,能够准确地对网络舆情走势进行预测,及时发现舆情热点和拐点,尤其是创造性地提出科学合理的应对建议,这样才能极大地提高舆情报告的价值。

  新京报:据我所知,人社部的职业资格考试,科目考试大多分两类,一个是理论方法,一个是案例解析。网络舆情分析师是否也是如此?

  单学刚:教学中也把理论方法和案例解析结合在一起,只不过舆情分析是个新兴行业,大家都还在摸索,没有太多经典的学术理论作为基础,而且舆情分析师侧重于实操,而不是研究,所以我们这里说的理论方法,更多的是实际工作中总结出来的方法。

  我们设置了《舆情分析和研判方法》、《舆情危机处置与应对》、《网络舆论生态分析》等理论方法课,所用的理论方法框架更多是我们这个团队多年来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也是在无数实操过程中考验过的,行之有效的。

  分析“服务领导”和“反映民意”不矛盾

  新京报:据悉,舆情分析师之前是部分单位的工作岗位,现在演变为一种全国性的职业,原因是什么?

  单学刚:最主要原因还是基于网络舆情发展的客观现状。之前,网络舆情分析更多的是学术和新闻媒体面向全社会的公共研究,配备专业舆情工作人员的机构很少,而且多数也没有经过系统科学的训练。

  现在,各种自媒体的发展让网络舆情呈几何级数的发展,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都面临着舆情的压力和挑战,这在某种意义上讲也就在“倒逼”相关机构都越来越需要专业的舆情信息服务和高端咨询工作。

  但是,这种需求单单靠专业的第三方机构的辅助不可能完全实现,舆情服务行业发展再快也不可能满足所有单位的需求,所以这要求各个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培养自己的网络舆情分析人员,能够处理基础的舆情工作,应对一般的舆情危机。

  所以,可以说,网络舆情分析师岗位的发展和定位转化完全是社会发展催生的。

  新京报:公益性分析和服务性定位的区别还是很大的,网络舆情分析师的职业标准该如何界定?

  单学刚:网络舆情分析师职业的核心标准是客观、真实、准确、专业地分析研判舆情,就是把真实的信息和规律挖掘出来,以供参考和利用。所以,不论是公益性的,还是服务性的舆情分析工作,其客观上就是在汇聚网络民意。

  因而,只要坚持核心标准,把民意客观、真实地呈现出来,舆情分析师实际上就是在政府、企业和网民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那么,为部门领导服务和为民意服务,就不是矛盾的关系,而是和谐统一的了。

  新京报:有句话叫做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二者很难不发生矛盾,我看到有人在质疑网络舆情分析师在为谁说话。

  单学刚:假如网络上海量的舆情信息没有人去及时搜集、分析,很多就会石沉大海,民众的很多诉求和愿望就没法实现,民众的智慧也无法被吸收。网络舆情分析师正是在“大浪淘沙”,找出舆情的价值,这本身对党政机关的“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和民众的表达参与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网络舆情分析师提供的是一种高端信息咨询服务,服务是有对象的,但是,只要坚持刚才提到的标准和原则,不管为谁服务,做出来的东西都应该是一样客观的,本身不掺杂主观立场,也不存在为谁说话的问题,更不是所谓“水军”。

  走向要能看出“舆情”的趋势

  新京报:我注意到,不少媒体报道时都采用了“替领导读网”的说法,你怎么看?

  单学刚:这实际上是我描述了舆情分析师工作之后的一个简单的概括,所以对它的理解应该建立在全面描述的基础之上,不能只看字面。

  我们也说过“帮领导读网”,“读网”也好,“看网”也罢,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网络舆情分析师看的是什么呢?他看的“门道”,要看出规律、走势和价值,网络舆情分析师绝不是会上网就能做的工作。

  新京报:但是能“替代”领导上网吗?

  单学刚:当然不可能替代,更多的是“辅助作用”。“领导”这个词汇有很丰富的内涵,政府有领导,企业也有领导,一个团体也都有领导,不能把“领导”单纯理解为党政领导干部,而且领导还有不同层级,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部门领导、基层领导,其外延也不是一个人,可以涵盖到领导班子、领导集体,实际上就是代表决策者和管理者。决策者和管理者需要各种各样的信息,比如宏观经济的数据、社会发展的数据,现在也需要舆情分析的数据,这同样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新京报:“替领导读网”与领导自己看网,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单学刚:两者并不矛盾,比如一个人自己会做饭,但他也会经常去饭店,也需要专业厨师。社会需要分工,领导自己看网是必须的,现在这个时代要求领导一定要会上网,能在网上了解一些民意,甚至能跟网民对话。

  但是,领导毕竟不可能所有的时间都用来上网,或者随时随地都能上网,领导上网必然有他的局限性。互联网舆情信息十分庞杂,单单指望领导个人去掌握所有网络信息是不现实的。领导即使看网,也往往只能看一些表面的资讯和意见,很难有时间去收集、分析、汇总、加工网络信息,毕竟领导做的主要是决策的工作,不能指望一位指挥作战的将军自己去收集所有的军事情报吧。

  网络舆情分析师恰恰弥补了领导的不足,他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更专业的技术和角度,帮领导分析汇集网络信息,提供决策参考。因而,从本质上讲,这两者是不矛盾的。

  新京报:网络舆情分析师服务的对象不是普通民众,而是不同单位的领导,可否这样理解?

  单学刚:网络舆情分析师可以服务于所有的机构和人,包括名人、明星,但需求最大的还是党政机关和企业的领导,因为只有决策者,才能利用好这些信息,解决相应的问题。比如,一个网民发言反映诉求,肯定是希望被相关机构和领导看到,使得问题得以解决。当然,在高校、媒体等机构也有不少从事非特定服务类舆情研判的分析师,他们主要研究公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重大事件,服务对象更多的就是全社会了,所有感兴趣的、有用处的人都可以关注其成果。

  新京报: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舆情分析就是帮一些政府部门控制网络舆论,是这样吗?

  单学刚:所谓控制网络舆论,恐怕已经超出了网络舆情分析师的工作范围了。网络舆情分析师提供的是一种高端的信息服务,主要是信息收集、分析,当然,舆情分析师需要建言献策,提供科学的应对参考意见和建议,但会不会被采纳,以至于最终怎么决策,这个就不是网络舆情分析师所能决定的了。

  网络删帖,控制网络舆论的现象在现实中的确存在,这个说明现在不少领导对网络的认识还没有到位,遇到舆情危机,只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这需要进一步加强他们的媒介素养,强化他们对舆论危机的处理的正确认识。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不是单靠舆情分析师可以解决的。

首页  上一页  [1]  [2]  [3] 

关键词:网络,舆情,舆情分析师,职业责任编辑: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