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修自行车时一丝不苟 记者李安定摄
头发花白的王首镇,看起来只有60多岁,他一天能吃6个大锅盔和2斤多肉,在街头练摊修理自行车已有20多年了,笑起来声音十分爽朗。如果不是亲眼看到身份证,根本不敢相信老汉今年100岁了。对于为啥这么大年龄还要修理自行车,他笑着说“自力更生光荣”。
提起长寿的秘诀
老人说就是每天得有活干
提起在朱雀路和青松路十字东南角修车的百岁老人王首镇,附近的居民都认识他。这个路段的保洁员说:“老汉身体硬朗,惹急了喜欢发脾气,还骂人,经常刚发完脾气又会有说有笑。”
昨天下午2点多,在路边一个简陋的修车摊旁,记者看到了王首镇老人。他正躺在带着靠背的椅子上眯着眼休息,身旁一个随身听里正放着豫剧,声音特别大。当记者走近老人时,他立即睁开眼打招呼。热心的老人立即站起身,要给记者拿水喝。
交谈中,老人的耳朵听力不是很好,讲话时必须贴着老人的耳朵,他才能听清内容。提起长寿的秘诀,老人说,啥秘诀都没有,就是每天得有活干,老人说:“如果不是每天修理自行车动动,现在这么大年龄了肯定动不了,我这人就是闲不住。”听记者说老人看起来只有60多岁,老人笑着说,经常有人这么说。接着,他就掏出身份证,上面写着王首镇,出生于1913年6月30日,住在西安灞桥区。
一天能吃6个大锅盔
还有2斤多肉
对于现在的生活来源,老人说修理自行车每月能挣个八九百元,基本上够自己吃喝了。同时,原来的单位每月还会专门派人送来300元的老年人补助。老人的女儿在温州,以前,女儿每年都会带着外孙和曾外孙过来探望,这些年老人也不愿意让对方来了,怕每趟几千元的花费。
虽然老人年纪大了,眼睛也花了,耳朵也有点背,但牙口很好,胃口也不错。“我这个岁数,吃花生米都没问题,而且我能吃,一顿能吃20个肉包子。有一次吃面条,我一顿吃了6碗。”现在为了方便,老人每天吃6个大锅盔和2斤多肉,完了喝点热开水就行了。20多年前,老人戒了酒,但现在每天还要抽两包香烟。对于吃饭,老人从来不挑,但比较偏爱面食,平时就在附近的市场买着吃。现在物价涨了,他一天吃饭至少就得五六十块钱。
老人说,他们家族的人基本都长寿,估计是遗传。他父亲就活到了127岁。“我60多岁的时候,别人看到我还叫我小伙子。”说到这里,老人有些得意。
女儿让老人去温州一起生活
但他一直不愿意去
老人祖籍河南开封,4岁随家人逃难到西安。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他几乎没有上过学,后来在红旗自行车厂上班。本来,老人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儿子10岁时,因去渭河游泳,溺水身亡。48岁时,妻子不幸过世,只留下老人和女儿一起生活。后来,女儿支援边疆嫁给一个温州人,今年女儿都70多岁了。在此期间,女儿曾多次要求老人去温州一起生活,但老人性格比较倔强,一直不愿去。
对于为啥不愿和女儿生活,老人说:“我不会打麻将,也不会打牌,又不喜欢闲着,就喜欢修个自行车,担心去女儿那边无聊没事干,还会给女儿增加负担。”
谈话间,一名小伙推着电动自行车来修,老人摆了摆手,示意对方到别的地方修理。对于为啥不修时,老人说,电动自行车太重,凭自己的体力根本修不了。老人介绍,以前他刚刚摆摊,补个自行车胎只收1元钱,现在也只收4元钱,比较便宜。老人修理自行车时,要带着600度的老花镜,补胎的一系列程序下来,老人手脚麻利,整个过程也就10分钟。
对于将来干不动了咋办,老人说:“我这个人书念得少,不会打麻将也不喜欢看电视,就喜欢干点事活动活动,感觉身体带劲心情也好,如果干不动了,我叫女儿或孙子过来照顾。”对于生活上的要求,老人说,希望有人帮忙,给他的修理铺接上电,这样他就不用每天回租住屋充电,烧开水了。(记者王涛 实习生高一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