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提速 5445个村建垃圾处理长效机制
9月22日,栾城县柳林屯村村民陈积淑带着小孙子在街上玩耍。 “燕赵版”美丽乡村建设提速 超八成村庄基本完成“四清”;5445个村建立垃圾处理长效机制 村庄绿树环抱、街道平坦整洁、民居白墙灰瓦,旱厕成了水冲式、洗澡有了太阳能热水器、做饭使用沼气,建设采摘果园、发展休闲旅游……按照“保持田园风光、增加现代设施、绿化村落庭院、传承优秀文化”的要求,今年我省加快了生态宜居现代农村建设。截至9月19日,10个省级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试点村已有4个完工,全省已有86%的村基本完成了“四清(清垃圾、清杂物、清残垣断壁、清庭院)”任务,5445个村建立了垃圾处理长效机制。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为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省今年实施了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旨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现代农村。今年要重点抓好5000个帮扶村和沿高铁、高速及环城区、景区3029个重点村的改造提升;到2015年底,全省所有村基本完成改造提升任务。“我们正在按照浙江大学规划设计院编制的规划一步一步加紧推进。”9月17日,定兴县南北马坊村党支部书记郭克安带领记者参观村庄,只见灰色仿古彩钢坡屋顶民居掩映在绿树之中,所有临街墙体灰顶白面,古朴典雅,道路两侧花池整齐,花草树木茂密,村里空闲地还建设了公园、休闲广场、村民中心和文化长廊等。改造提升农村面貌,规划是“龙头”。为此,我省聘请中央美院规划设计院、中国城镇规划设计院、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浙江大学规划设计院等知名规划设计单位,为10个省级试点村编制了体现当地建筑风格、民俗风情、历史特色,包括民居改造、村庄绿化、传统文化保护以及产业发展等在内的总体规划。已完工的4个省级试点村,基本形成了融田园风光、便民服务、休闲娱乐、富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升级版现代农村雏形。3029个重点村,已有83%的村完成了规划编制。 不搞“一刀切”和大拆大建,而是因地制宜、重在改造,注重突出乡村特色、保持田园风光。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中,我省组织专家制定了卫生生态厕所建造、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炊暖两用炉具选装与使用、秸秆压块设备技术和使用4个技术指南,并下发《民居改造参考式样及材料名录》、《民居改造施工图样本》等系列参考名录,方便各地根据实际选用。为保持乡村固有形态和田园风光,除城郊村庄外,其他村庄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路网改造尽量不劈山、不填塘、不砍树,延续原有格局;民居改造更多传承当地传统建筑风格和结构形式,重在完善功能和现代设施,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加大村庄和庭院绿化,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目前,3029个重点村保护开发传统文化232处,新植树220.6万株、新建绿地146.8万平方米,建设环村林带873公里。 农民是改造提升行动的主体,也是现代农村的受益者。在政府组织引导的基础上,各地通过组织发动、典型带动、参观学习等方式,在民居改造、村庄绿化、改厕改厨等工程中,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发挥农民的创造性,增强了农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南宫市东乞家庄村、涞水县南庄村,就地取材,利用废旧砖头硬化道路,节约了改造成本;滦南县李营村群众自发义务投工投劳,把废弃坑塘开发成了人工湖,并在湖周围栽了树、种了花,修建了凉亭,建成了一个漂亮公园,为村里省下资金490万元;肃宁县西泊庄村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村里没花一分钱,就保持了大街小巷干净整洁……农村环境的改变,也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自觉爱护环境正成为农民新的文明自觉。 |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河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