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速读中国

争议中前行的中国“超级中学”

来源: 新华网  
2013-09-09 14:39:24
分享:

  5:30起床洗漱跑操;6:05早读和吃饭;7:10至7:30课前预备,紧接着5节课;中午12点午饭,12:40之前必须回宿舍;12:45至13:45集体午睡;14:05之前回到班级唱班歌,紧接着5节课;晚饭只有25分钟,然后集体看20分钟新闻,接着是3节自习课;21:50回宿舍;22:10必须熄灯睡觉。

  新学期开学一周后,高二学生吴俣又进入了她极其规律的学习生活,在她看来,这种生活方式锻炼了她的意志品质,练就了合理利用时间的本领,更重要的是带给她考入名牌大学的希望和自信。

  吴俣所在的河北省衡水中学是中国十大名牌中学之一,有6000余名在校生,560余名教职工。在河北教育界,该校堪称“巨无霸”,高考成绩14连冠。2013年高考,该校有104人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一批本科上线率达86.9%,28人被香港大学等港校录取,49人被国外高校录取。

  毋庸置疑,优异成绩凝结着各方的辛勤付出。然而,这一举全市之力打造的“超级中学”惹来的争议声不断,被称为应试教育的助推器,其“掐尖”行为更饱受社会诟病,被指影响教育均衡。

  事实上,“超级中学”现象在中国越来越突出,显著特征是学生数以万计,垄断尖子生,比拼升学率。新学期伊始,一些地方“超级中学”又恢复了数千人甚至近万人一校、上百人同班的状态,违反了教育部提出的规范要求。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指出,当前,中国基础教育已进入促进公平、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的新阶段,必须更加重视按教育规律办事,必须合理控制学校办学规模,必须尽快消除“超级学校”“超大班额”现象。

  民众普遍担忧,这种表态能否经得住现实的考验,会否仅是口号?不难发现,尽管“超级中学”垄断优质生源,成为教育公平的“拦路虎”,但其确是地方的政绩工程,存在一定的利益链条,而且在“一考定终身”的现实压力下,“超级中学”还是非常有市场的。

  一位衡水中学毕业生这样写道:成功就得努力,底层的成功尤其需要更大的、甚至更疯狂残酷的努力。在理想状态中,青少年应该是自由自在、轻狂放纵的,但是这理想状态只会让高考失败,从而耽误一辈子,教育需要一种必要的牺牲—这是由牺牲与获得的关系决定的。

  有教育界人士指出,衡水中学严苛的管理方式适应了目前的高考制度,只要高考不改,这个模式就会存在。在目前的考试模式下,“谁不学衡中,谁就将被淘汰”。

  不过,在大部分衡水中学的老师和学生以及许多社会人士看来,衡水中学开展的是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提高了升学率。学校开展了50余项精品德育活动,2005年以来,500余名学生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青少年影像节展评等各级各类大赛中获奖。

  该校还组建了很多学生社团,例如自助管理志愿者协会、共同行动志愿者协会、模拟联合国社团等,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活动。吴俣是模拟联合国社团的一名成员,她告诉记者,她参与过毒品问题解决、战后重建、国际原子能机构改革等诸多议题,她为了准备发言广泛查阅资料,也得到辅导老师的帮助,使她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

  据了解,“超级中学”用大量的择校费来给予挖来的优秀学生以及老师补贴,而频频报捷的高考成绩又吸引了大量择校生,生意可谓越来越红火。其背后隐藏的是当前一些地方的公办普通高中超出核定计划、违反规定跨区域招生等问题。

  业内人士指出,推进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迫切需要启动这一机制,并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政绩观,切断背后的利益链条,教育部门更要明确消除“超级中学”的方式和时间表。

关键词:超级中学责任编辑:尹琨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