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速读中国

“类家庭”养育模式 还孤残儿童完整童年

来源: 新华网  
2013-09-08 18:53:18
分享:

  “一袋糖四元钱,你应该给我哪张呀?”日前,在青海省西宁市儿童福利院为孤残儿童修建的5层小楼里,4岁的罗小斌正在“爱心妈妈”金香梅的帮助下学习区分一元与五元纸钞。

  半年前,34岁的金香梅和丈夫受聘来到这里,与4名孤残儿童组成了一个“新”家庭。患有自闭症的罗小斌就是其中一个孩子。

  西宁市儿童福利院院长王莉说,聘用有教养经验的夫妻和孤残儿童组建家庭是西宁市推动儿童福利养育服务趋向合理化的措施之一,这种“类家庭”养育模式的目的是让孤残儿童能获得相对完整的家庭。

  与上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的家庭寄养模式不同,“类家庭”模式由福利院提供住所、养育经费等。“我们要求寄养家庭的父母有高度责任感并能把这个家庭稳定下来,最好能陪伴这些孩子直至他们成年。”王莉说。

  “取得小斌信任非常困难,让他跟我说第一句话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与他相处也是我学习如何给予爱的过程。”金香梅坦言,虽然自己是受聘来到这里,但是已经和这些孩子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就像自己的娃娃一样么”。

  福利院每个月给每个孩子发放800元寄养费。白天,承担寄养责任的父亲可以外出工作,母亲负责照顾孩子们的饮食起居,每月额外有1500元工资。

  此次推行的“类家庭”养育模式是中国民政部“蓝天计划”的子项目。“蓝天计划”全称是“儿童福利机构建设蓝天计划”,旨在为孤残儿童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在该项目资金的支持下,西宁市儿童福利院于2012年10月建成了这座5层的项目楼。目前,西宁市已有10对夫妇通过评估,并应聘与42名孤残儿童组建了寄宿家庭。

  走进二楼一户人家,粉红色的壁纸、柔软的小床、整齐的书桌、大幅的喜羊羊贴画……这里与普通的儿童房并无二致,不同之处是每个孩子都拥有独立的卫生间。“他们的肢体或许并不健全,但也应该给每个孩子充分的尊重。”“爱心妈妈”马桂兰说。平日里她和他们一起做康复训练,一起游戏,“让我感觉自己也年轻了很多”。

  王莉说,福利院从最初的集中供养到上世纪90年代的家庭寄养,再到如今的“类家庭”养育模式,儿童福利服务越来越关注孩子的情感培养。“家庭是最适合孩子生活的环境,家庭生活可以弥补他们情感的缺失,拥有稳定的情绪对于他们以后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将有很大帮助。”

  目前,“类家庭”养育模式已经在北京、天津、安徽、四川等地陆续开展。“虽然在国外购买养育服务已经十分普遍,但这种模式在国内还是一个新事物。”王莉说,认同和理解这个岗位的人并不多,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寄宿家庭能够组建起来,给孤残孩子一个完整的童年。

关键词:孤儿,残疾,福利院责任编辑:张文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