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截屏,明确提到了是steroid pills(类固醇类药物)
昨天,李娜在2013美网女单首轮以2比0轻松战胜加沃尔索娃,晋级第二轮。场内波澜不惊,但场外美国《纽约时报》刊登的一篇李娜专访被网络转载后却引发轩然大波,《纽约时报》披露李娜2002年退役的一大原因是被教练逼迫服用类固醇药物。成都商报记者经过采访发现,《纽约时报》的信息源来自李娜自传《独自上场》,但自传中提到的不是类固醇药物,而是“有激素的药”。专业人士在接受成都商报采访时表示,类固醇和激素不能划等号,类固醇只是激素的一种。
《纽约时报》:被逼服禁药是李娜02年退役的原因之一
美国《纽约时报》刊登的这篇李娜专访发表于8月22日,昨天经网络转载后引发轩然大波,因为里面提到了李娜2002年退役的原因之一竟然是教练强迫他服用一种类固醇类的药物。《纽约时报》的专访报道称:“那年的一天早晨,没有告诉任何教练,李娜溜出了国家训练中心。为免引人怀疑,她只携带了一个装着必需品的小包。在宿舍的书桌上她留下一封信,告诉网球的上级主管她要求提前退役。信中并未细说退役的理由:繁重的训练让她身体透支,教练粗暴地压制她与一名名叫姜山的男队员的恋爱,主教练强迫她违背医嘱,服用类固醇药物参赛,使她药物过敏,虚弱不堪。”
李娜2011年夺得法网冠军一战成名,之后各路媒体大篇幅的报道中,不少提到她2002年退役的故事,但提及的退役原因中并未有教练强迫其服禁药的细节,只是她与主管教练余丽桥存在分歧,常闹矛盾。任何运动员与禁药放在一起,都是震动的新闻,何况这名运动员还是李娜。《纽约时报》的这篇专访引发网友热议,很多网友都在关心,这到底是不是真的?
记者求证:信息源竟来自于李娜的自传《独自上场》
《纽约时报》的这篇专访出自名为布鲁克·拉尔默的记者,他曾多次撰写有关李娜的报道。但这篇专访有关服用类固醇药物的话并非是李娜的直接引语。为了求证真相,成都商报记者昨日联系上布鲁克·拉尔默,他表示信息源来自于李娜的自传《独自上场》,“自传里面对此有更详尽的叙述。”
成都商报记者随后在李娜自传《独自上场》中看到了相关文字:“2002年亚运会之前,由于长久的压力和心情抑郁,我的生理期忽然开始紊乱。医生说是内分泌失调。这个问题有个很简单的解决方法就是吃有激素的药,但我对这种药过敏,队医也束手无策了。身体是这么个状况,训练就上不了量,运动员加不了运动量,就没办法在赛场上拼。那是在2002年5月和6月份的北京,我们正为2002年釜山亚运会备战,网球管理中心从外面请了一位医生来给我看病,就这位医生说了句真话,他说:‘她的身体状况真的不理想。’当时的领导为了让我去打亚运会,表示‘你只管给她打针就行了’。这话听得我毛骨悚然,我才20岁,就算是热爱网球,也不能因为网球毁了自己一生的健康和幸福吧。我的第一反应是打电话向妈妈求助。我妈妈爱女心切,一听这个状况,马上说:‘我们不打了,身体是一辈子的。’许多年后我仍然记得妈妈话语里透出的坚定。那一瞬间,我忽然感觉千斤重担卸了下来,满心都是回家的冲动。”
专业人士:类固醇是激素的一种但不等于有激素的药
李娜的自传并未提到“类固醇”,而是“有激素的药”,但《纽约时报》的专访报道用的是类固醇的英文单词steroid。类固醇和有激素的药到底是不是一种东西?昨天,成都商报记者就此采访了运动界的专业人士。该专业人士表示,“这两种东西不能划等号,类固醇是激素的一种,类固醇一般用于促进肌肉生长和增强肌肉爆发力,这些类固醇都属于禁药。”
而关于李娜自传里面提到解决内分泌失调要吃有激素的药,该专业人士说:“吃有激素的药调节生理期很正常,但不能说这种药就肯定是禁药。关于禁药运动队都严格参照国家反兴奋剂中心颁发的兴奋剂目录,如果说一定要使用目录中的药用于治疗,那么必须向国家反兴奋剂中心书面申请药物豁免,这里面还必须说明为什么只有使用这种药物才能治疗,否则将被视作服用兴奋剂。”
时任网管中心主任:
没听说过教练逼李娜服禁药导致她退役
2002年釜山亚运会前,已经赢得第13个ITF冠军的李娜宣布退役,进入华中科技大学学习。昨日曝光的《纽约时报》这篇专访让外界再次聚焦李娜当年退役的原因。在大多媒体的报道中,关于李娜退役主要有三个版本的原因,第一是她与主管教练余丽桥存在分歧,第二是李娜不能承受过大的训练压力,第三是因与姜山恋爱遭到国家网球队的反对。
成都商报记者昨天就此事采访了时任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张小宁。张小宁说:“你说的教练逼迫李娜服禁药导致她退役,我没听说过这个事情。李娜退役的事情已经是11年前了,当时的原因我只记得她要去读书。至于运动员和教练有些矛盾,我认为是正常的事情。这个事情没必要再炒作。”
成都商报记者盖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