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8月18日在甘肃考察时表示,西部铁路开发意义重大,这不仅是人民翘首以盼,更有利中西部接收东部产业转移。铁路建设对扶贫、产业发展意义大,西部发展是中国最大的回旋余地所在,西部发展起来,拉动了就业,国家的就业就更有希望。
在笔者看来,李克强总理此番讲话值得关注,暗含了未来的政策趋势。最重要的是,他强调了西部地区发展对于拉动就业的重要性,言外之意就是说,西部地区发展对于扩大内需意义重大。李克强曾指出,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出路在转方式、调结构,而最大的结构调整就是扩大内需。内需潜力东部有,中西部回旋余地和发展空间更大。
对于广大的中西部地区来说,这是个好消息。扩大内需是国家战略,也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点之一。在过去的经济发展实践中,基本都是东部地区领跑,由于经济总量的差距,东部地区在事实上成为扩大内需的重点地区,其结果是,东部与中西部的经济差距在不断扩大。据统计,2012年,中部六省GDP占全国的比重为22.4%;西部12个省区市GDP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9.75%,较上一年提高0.38个百分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3.44%,比上一年提高1个百分点。
在中国经济转型和外需增长显著放缓的背景下,东部地区的增长速度普遍放缓,增长潜力明显减弱。在这种情况下,加快落后地区的建设、缩小区域差异,反而为扩大内需、稳定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空间。根据笔者的估算,2012年,以中西部地区人均GDP为5316美元估算,如果中西部地区的人均GDP提高到2012年的全国平均水平(6100美元),全国GDP将增加3.9万亿元人民币(截至2012年末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2855)。如果以李克强总理掌握的去除了水分的数据为基数,缩小中西部差距带来的增长空间将会更大。
事实上,种种迹象显示,从东部到中西部的产业与劳动力就业转移的大格局,在中国已经逐步成型。比如以富士康为首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西拓。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类企业多活跃于东部沿海地区,确立了中国制造在世界上的优势。但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与人民币升值,这些对成本较为敏感的企业纷纷西拓:2009年,富士康与成都市正式签约;次年,入驻河南,从谈判到签约仅用时一个月,从入驻到第一个项目投产又是一个月,被誉为“河南速度”;而在另一个中西部重镇重庆,惠普、宏基与华硕等龙头厂商的落地使该市的经济发展发生质变。
需要强调的是,在中央新领导层的政策盘子中,缩小区域差异、城乡差异有着比过去更重要的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结合十八大强调的社会主义道路来看,完全可以认为,消除贫困、减小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这既是中国新领导层重要的经济目标,更是重要的政治目标。
为了实现缩小区域、城乡差异的政经目标,今后中央政府将会面向中西部地区出台更多政策,或是在经济政策目标、发展目标等方面,更多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从经济发展来看,尤其要强调的是,西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将会是一个重点。有理由相信,在投资、城乡统筹、环保、节能降耗、土地政策、产业转移等各个方面,中央不会在全国实行“一刀切”政策,中西部地区可能会得到更多差异化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