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加强监管刻不容缓 应侧重保护消费者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机构冲击几何,一直是观察家和从业者争论不休的话题。但一个普遍的共识是,金融行业竞争的核心一定是谁能更好、更便捷地满足客户需求,同时又能提供一个安全的平台和完善的风控体系。 互联网金融机构从内部制订可行的风控标准固然重要,但搭建一个完善的风控体系,同样离不开外部的监管,而这正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一大盲区。 就在余额宝正式上线不到一星期时,6月21日,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公开批评了余额宝的两大违规问题,一是其未向监管部门备案,二是未提交监督协议。华南理工大学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任兆璋认为,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新兴业态,国家对其整体的监管框架尚未建立也很正常,“但不能再拖了,余额宝目前的规模没什么大问题,以后达到上千亿规模的话,监管不到位就意味着十分恐怖的金融风险。” 不只余额宝,作为互联网金融典型生态模式的P2P网站同样身处监管盲区。据媒体报道,目前国内的P2P网站有近40%的项目能拿到钱,参与人数达几十万之多。这样的大规模融资如果失去监管,后果难以想象。 任兆璋向记者列举了“他山之石”。如在美国,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更侧重对消费者的保护,主要有三点:公平对待所有投资者,保护消费者的隐私,给这些使用者消费意识的教育。而互联网金融平台也会出台相关措施来保护消费者,如将投资者的投资上限设为其净资产的10%,减少投资失败带来毁灭性个人财务问题的可能性。此外,对于互联网金融平台,美国监管部门要求他们每天至少一次提交报告。消费者可以有各种途径了解到这些金融平台的信息,帮助他们衡量自身的风险承受度,多样化投资,理智而非盲目地投资。 事实上,不只是消费者,互联网金融的从业者“求监管”的心情更为迫切。 本月初,国家相关部门组成了“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研究小组”,专程到上海、杭州两地进行调研,到平安集团旗下的上海陆家嘴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市场股份有限公司和阿里巴巴这两家国内最大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走访。而被考察机构向调研小组反映的主要问题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政府支持,给予创新空间的同时,更亟待统一监管和统一规范。“我们一直在找监管部门,一直没找到。”虽然业务顺畅,但融贷通赢的负责人依然顾虑重重,“因为国内没有完备的法规与制度出台,我们总是战战兢兢。” |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