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卫生厅官员体验看病难:耗时80分钟,医生只看3分钟
干部“看一次病”提出意见51条
看病难集中体现在著名的“三长一短”,即挂号、候诊、缴费“漫漫无期”,医生看病“闪进闪退”。这“三长一短”到底有多严重?在昨日省卫生厅召开“看一次病”换位体验活动座谈会上,近日扮作患者去一家综合医院看病的卫生厅医政处副处长张伟最有话语权,“从进医院到出医院整个流程花了一小时20分钟,但医生只给我看了3分钟。”
自7月份起,省卫生厅要求厅机关处级以上领导以患者或患者家属身份到广州地区不同级别、不同类型医院“看一次病”,全程体验挂号、诊疗、检查、缴费、取药等医疗流程。在昨日的座谈会上,许多处级干部感叹,只有“看过”才知道“看病之难”竟然超出想象。
看一次病,几位处级干部提出的修改意见达51条。
现象
深夜12点挂号队伍长达40多人
“深夜12点带孩子去一家专科医院挂号看病,没想到在我前面竟然还排着40多位病人”,省卫生厅政策法规处一位处级干部震惊万分,无奈之下只能带着孩子“转战”一家三甲综合医院,“好不容易为孩子要了一张输液床,一看病房里面竟躺满了老年人。”
孩子安顿下来后,这位处级干部急急忙忙跑去缴费窗口交费,没想到跑了两个缴费窗口才被告知,交费改在了挂号处,“缴费窗口也开着,改在挂号处也没有指示牌。”该处级干部感叹,现下即使是三甲医院,也缺乏导引和及时的信息提示,说明综合服务能力还很不够。
对于这名处级干部的感慨,卫生厅科技教育处副处长周紫霄表示赞同,“我带我先生去医院摘除甲状腺肿瘤,待了5天,发现挂号、就诊、缴费、药房到处人头涌动,患者排队排到了医技楼外。”
支招
网上预约平台无用看病前没事可去“踩点”
应对看病难,患者有何空间主动而为,为自己节省精力、成本?卫生厅办公室一位处级干部根据自己“实地经验”支招。
虽然许多网上预约平台都信誓旦旦号称能保证约到号,但这位处级干部建议,预约最好通过电话预约,“我想约一家三甲专科医院的号,结果发现,所有主流的网上预约平台都预约失败,有好几家石沉大海,只有一家告诉我预约失败。”他透露,只有通过“转接了好几轮”的电话预约才勉强约到了号。
此外,他建议,一般的检查、复查可以选择在下午去医院,“下午的门诊量一般是上午的四分之一。周一、二、三人多,周四、五人相对较少。”
他将自己的看病指南总结为31字口诀“现场看难,预约看不难;高峰看难,错峰看不难;陌生医院看难,熟悉医院看不难。”他建议市民“没事可以去周边的大医院转转”,熟悉医院环境,也可以在看病前空闲时去“踩点”。“我去熟悉的医院复查,整个流程只花了十几分钟”。
南方日报记者骆骁骅实习生梁欣莹黄佩仪通讯员粤卫信
▲分析
医疗资源总量少、结构不合理
看病为何这么难?记者从座谈会上获悉,广东诊疗人次正在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从2010年6亿人次到2011年的6.5亿人次,再到去年的7亿人次。广东四五十万的医务人员承担着全国10%的诊疗量。
一方面是医疗服务资源远远小于医疗需求,另一方面是医疗资源使用的严重不合理。卫生厅农卫处副处长史明丽去一家山区县人民医院调研发现,床位使用率高达114.8%。据她透露,广东三级医院床位使用率达到100%多,而基层床位使用率却只有50%多,一二三级医院诊疗量呈倒金字塔形,结果导致大医院能力透支,基层医院资源闲置。
医政处副处长张伟介绍,在广东,门诊量部属医院是县级医院2.5倍,住院量前者是后者3.84倍。而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处副处长黄伟彪在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现,他们一天只看5位病人。
“这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有6名医生,其中4名全科医生,两个医生共用一个诊室,没有电子设备。”黄伟彪认为,除了硬件的不足,对于社区医疗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随机问了6个社区居民,只有2人知道社区医院的地址。”
有处级干部认为,患者不愿去基层医院,与医保政策引导无力有关,“有一个地市与广州一家大型三甲医院挂钩签订医保协议,在这家医院看病与当地报销一样。”而在国外,首诊不在基层则不予报销。
▲建议
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如果不是厅长,肯定看病难
将公立医院改革效果纳入政绩考核
“如果我不是厅长,肯定看病难。”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坦言,由于掌握着医疗管理的权力,平时看病相对方便。他总结,现在医院“看病难”可以总结为“门难进”、“脸难看”。
如何解决看病难这一老生常谈的难题?廖新波认为,除了医院方面要加强自身管理,也需要强化各级政府的责任意识,将公立医院改革效果纳入地方政绩考核,“公立医院本来就归政府管辖,纳入政绩考核理所当然。”
在考核指标上看,他认为应该起码设立四项指标。分别是“病人流出量”、“人才结构”、“疾病构成率”、“医生流出率”,“比如疾病构成率,具体看的什么病,是否小病大看,是否门诊报销额度小,将患者吸收进住院,出现所谓‘虹吸’现象,再比如医生流出率考量医院是否留得住人。”
据张伟介绍,在医院经费来源方面,广东去年县以上公立医院只有5.9%来自政府投入,医院自己需要担负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