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速读中国

短期出家:体验另一种生活方式

来源: 新京报  
2013-08-04 09:12:37
分享:

  每天早晨5:00-6:00,晚上7:00-8:00,是寺庙的打坐时间。

  所有的义工和个别被留下的短期出家的人,都住在这样的陋室里,一张硬板床,一个薄褥子。

  寺庙的晚课。第一次上晚课,这里的一切对于刚来的人而言,都是很新鲜的。

  7月初,浙江慈恩寺的招“短期出家”的帖子,引起疯狂转发。原定招收的200名“短期出家”者,报名人数超过2000人。

  我很早听说过“短期出家”,不少寺庙平时也招收“短期出家”者,为什么这次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他们为什么想“短期出家”?这引起了我的好奇。

  智渡法师拒绝了记者的来访申请。在经过一周的每天一个短信之后,智渡法师最后同意我到慈恩寺采访。

  7月16日,我到了慈恩寺。寺庙里有6、7个义工,还有断断续续地来到寺庙想“短期出家”的人,我因此有了和他们短暂接触的机会。

  寺庙里的80后

  他们大多数是80后。

  1989年出生的女孩李月,是待在这里时间最长的女生。

  前几年,她得了场肺病,差点离开。那之后,她觉得自己像一粒尘土,再不提生命的意义。

  她觉得自己“很土”,和同龄人很多不同,没有QQ、微博、微信,记不住自己的手机号;喜欢安静;喜欢诵经的声音;愿意和老人聊天,见到有的老人生活得节俭不浪费,看她们一起吃东西时,会觉得他们好美。在我回到北京之后,再也没有和她联系过,怕打扰了她的生活。

  晓东是为了考研在这里备考。但经历了清苦、单调的四天后,晓东没能忍住,最终离开。

  圆辉做义工将近一个月,他形容自己“孤独、格格不入、心事太重、有脾气”,希望“短期出家”可以改变自己,将来能够平静待人,有个好的工作。

  大陶是做销售的,“工作压力太大,经常觉得无聊、累;来到这里休息休息”。他想回去之后,别那么浮躁了,好好地再找份工作。

  旗云是个佛学爱好者,他希望静心地修炼后,积极入世,不愤怒、不猜忌。回到上海后,继续做生意。

  小彭参加“短期出家”的事情被家人知道了,家人很生气,说他“逃避压力、逃避生活”。

  大黑是名高二学生,也是这里年龄最小的,因为看了太多的哲学书、历史书、人物传记书,觉得“超级困惑、特别累”。他打算利用暑假的时间,在这里清静两个月。

  这里最多的时候有16个人,来来往往。每个人来到这里的理由各不相同,但都想找到解决自身困惑的方法。

  清修式的生活

  在寺庙里,要遵守作息时间,每天都像一场仪式,严格得给人敬畏感。

  早3:30起床,4:00早课,6:30早斋,7:00多,义工们开始打扫院落,把前一天的垃圾,倒到几里地之外的垃圾池。

  就像一组刻板单调的程序,慢慢地格式化我的杂念。

  每天的作息突然变成了:起床、早餐、打扫、晨读……

  中午和晚上的斋饭:土豆、豆角、炸花生、酸菜、魔芋丝,任意两到三种,米饭是主食;早斋则天天是魔芋丝。

  有天午斋,在连续吃了三次魔芋丝后,我差点吐出来,旁边的居士好像看出我的状态,告诉我这里不许剩饭,我又把要吐的咽了回去。心里一阵尴尬。

  在这里,总是会被告诫:出门要关灯;不可以浪费水;吃饭时不能说话;坐着的时候,不能跷二郎腿;用筷子吃饭时,筷子不能和碗碰出声音。等等。

  我小心翼翼地遵守这里的清规戒律,努力适应这里的生活。

  第三天早晨打坐时,我听错了法师说的话,加入了“皈依”的仪式。皈依之后,则需要遵守佛家的“五戒”。

  智渡法师甚至给我起好了法名,我不好意思地婉拒了。

  因为,我了解现在的我,是多么地眷恋红尘生活,远没有李月的心那么的清静;我迷恋城市的生活,又习惯与喧闹保持距离感,如果过田园生活,我知道会不适应;而且我要定期逛街、定期与朋友聚会。我害怕一旦皈依,因自己的不慎,不但违背了自己的本心,还可能触犯某些戒律,遭到惩罚。

  想通这些后,我好像找到了生活在这里的感觉:可以每天吃素食;每天帮助师傅做饭、打扫院落、擦拭尘垢;上晚课、打坐,听师傅们念经;可以不上网,只是偶尔用微信和朋友聊聊天;晚上到田间跑步;坚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或许很多选择“短期出家”的人都和我一样,我们真正想要的并不是“出家”,而只是暂时需要一个能让自己停下来思考的契机。

  一周简单的生活,给了我稍许启发,明白了烦恼和不愉快,只是因为自己的心超越了某些界限;在一定的界限之内做事,就可以有很多宁静感。

  我不能确定那些选择“短期出家”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想要的,但是在我看来,任何形式都只是外在的,最终能够解决困惑的还只能是自己。

  其实任何可以自我拯救、自我解答的方式,都可以算是正确的途径,比如:旅游、读书、冥想、听音乐。如果需要找到解决困惑的方式,或许可以去尝试某种适合自己的方式。

  寻求内心的平静,“短期出家”未必是唯一的途径,它更像是场体验另一种生活的经历。

  法师解惑

  到慈恩寺前,我对智渡法师的身份,颇感兴趣,有网页介绍说,他曾是武汉大学的高材生。

  智渡法师关注时事,使用最新的IPHONE手机。

  智渡法师介绍,平时,寺庙里经常会有来短期出家者,大多数是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或婚姻问题,大多数是女性。

  他认为,短期出家者增多,是很多人的“心灵防范”层面出现了问题。

  我到慈恩寺的时候,网上正流传湖南城管打死瓜农的事件。智渡法师也关注到这个新闻。

  他认为,人如同一棵树,人的伦理和道德观就如同树的根基,树枝是人的妄想心;一旦根基不稳,则树干不稳,遇到风雨,就容易显现出乱象,心也会不安定。

  所以,他会欢迎人们困惑的时候,到寺庙里,进行禅修,体会可以让心灵平静下来的戒律。

  我和智渡法师边聊天的过程中,他边浏览网页。

  无疑,和智渡法师聊天的过程是很轻松的,我不知道他人是否也和我一样。但我听说有个小男孩向智渡法师询问:我在街上遇到乞丐,明知道他是骗人的,我应不应该给钱呢?

  智渡法师告诉他,要给,因为人要有善心。而乞丐骗人是他的问题,不应该成为你的问题。

  我不知道多少人在法师这里得到了“感悟”。但以我的感觉而言,起码智渡法师是一个积极的“入世”者,对于那些面临人生难题,处于迷茫之中的禅修者来说,这大概应该也算是一个积极的引导者吧。

  只希望,那些选择“短期出家”的人,并非真正是想逃避现实。希望他们只是在人生的路程中奔波,觉得疲倦了,在这个寺庙里休息调整一下,还能明确方向,继续前行。(文中出现的名字均为化名)(

关键词:短期出家|生活方式责任编辑:李雪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