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什么是幸福?”对于这个问题,可能100个人会有100种答案。“你比别人幸福吗?”这个问题可能更难回答了。然而近日,某知名财经网站推出了《全国各地幸福指数》报告,除港澳台及西藏自治区之外的30个城市做了排名。
结果显示,江西、湖南、内蒙古幸福指数位列全国前三,广东排在第14位,北京排名第23,而天津和上海排在倒数两位。报告一出,便引起热议,有人认同,有人质疑。原本感性的幸福如何被精准的数字取代?它能否真实地反映出人们内心的幸福感?
这份有关幸福感的排名由和讯网推出,一向以挖掘分析财经领域和资本市场数据见长的和讯网为什么和幸福扯上了关系?和讯网数据中心总监陈健说,今年初开始他们注意到了一个社会热词幸福感,于是希望用一系列客观的指标来构建一个幸福指数的模型,通过客观的数字来计量和描绘一个主观的幸福感。
陈健:在我们所构建的计量模型里面,主要包括五个大的指标。第一个是就业与物价指数,这其中包括各地的工资增长率、失业率、物价指数。第二个是房价承担指数,包括的计量数据是各地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各地房价。第三个是税收负担指数,第四个是城乡收入差距指数,最后一个是空气质量指数。
其中每一项指数都按照一定的公式计算。比如,就业与价格指数是指工资增长率除以失业率和CPI增速相乘的结果,房价收入指数是居民分配收入除房价所得,空气质量是一年内达二级标准的天数达标率。统计依据的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和易居房地产研究院。五项指数相乘得出最终结果,指数越高,代表幸福感越强。由此算得,江西幸福指数达到0.44,排名第一,而上海这一指数仅为0.07,排名垫底。
然而,这样的幸福指数真的能衡量出人们内心的幸福感吗?以排名垫底的上海为例,上海市民反映不一。
市民一: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份报告还挺能反映实际情况的。现在上海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生活成本比较高,人也很多,还有就是上海的工作压力比较大。
市民二:我觉得它(上海)的排名可能不是特别靠前,但是我觉得垫底还不至于,衣食住行各方面来讲,它的环境、便利性都还是不错的。
在网络上,有不少人质疑排名的科学性、合理性。面对质疑,陈健分析说:
陈健:我们也分析了这样的结果,因为我们采用的是各个地方公布的数据,这个数据更多地反映的是一个地区的整体情况或者是一个平均的数据,和每个人的切身感受这两者确实会存在一些差异。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张翼认为,这种不做抽样调研,只用客观数据计算出的幸福指数,可以作为一个城市整体社会环境的参考,很但难与人们的内心感受真正对应。
张翼:官方的数据是一个脱离了社会个体感受的一种指标体系的建设,实际上与真正的幸福感还有很大的距离,因为幸福感是在个人的层面所做的感觉。这个研究机构力图从客观幸福感来做,客观幸福感应该有更多的内容,除了社会表现之外,与个人生活的经历是密切相关的,比如还有家庭生活、他的社交网络、社会安定程度等。应该说它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
今年5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了其34个成员国的“幸福指数排名结果,该指数从11个方面综合评定民众的幸福感,包括住房、收入、工作、社区、教育、环境、政府管理、健康、生活满意度、安全感、工作与生活平衡度等。
近年来不少机构都曾发布过关于城市幸福感指数的排行榜,这些排行榜一经发布,总会引来各种质疑。确实,不同的计量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排名结果,也许排名和比较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类榜单中,大城市的排名似乎都不如他们的GDP成绩单那样耀眼。
张翼:越是大的城市的居民生活状况,环境污染、居住条件会较差,在大城市里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压力非常大,而且大城市经常性爆发的突发性事件通过媒体的渲染后对居民的影响也比较大。因此我们看到大城市的平安指数、幸福指数、满意度都是比较低的。相反在那些中等城市,这些指数和满意度相对较高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