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速读中国

走进震后岷县永光村: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来源: 新华网  
2013-07-23 21:47:33
分享:

  十口简易的棺椁整齐排放,人群安静,民兵挖土,亲戚则为遇难者洗净身上的泥土,换上崭新的红绸衣裳,红头布鞋,再用崭新的棉被包裹起来,祭拜之后,装入棺椁,送入坟茔。

  23日的岷县永光村,遇难者的家属已经开始料理后事。13岁的后爱科蹲在高高的土台上,静静地看着眼前的一切,眼睛长时间不眨一下。

  他熟悉的山村如今已经被地震引起的滑坡夷为平地,周边村庄的房屋也几乎全部倒塌,在他每天翻越山头,步行40分钟到达的车路小学,180多位同学家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也有不幸遇难的小伙伴。

  “我害怕”,后爱科注意到身边的记者,说完这句话飞快地低下头。离他不远处,救援队还在不断挖出被掩埋的遗体。

  “哥哥姐姐都会和你在一起。”河西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王小乐蹲到后爱科身边,开始和他聊天。地震发生时,王小乐正在岷县进行暑期支教,地震当天,她把支教的同学按各自特长分为不同小队,赶往不同的受灾点。

  聊了一会儿,孩子不再去注视葬礼,而是开始对王小乐的大学生活问东问西,眼睛一眨一眨,似乎发现了“新大陆”。

  “你的名字叫‘爱科’,那你是不是很热爱科学啊?”王小乐问。

  “我也不知道爸妈为啥给我起这个名字,但我学习好。”后爱科答,声音略显羞涩。

  年龄相差不多,同样熟悉当地方言的二人很快就成了朋友。过了一会儿,后爱科与志愿者一同去安慰一位失去儿子的老人。

  另一个村子的亲戚给后爱科家送来了炊具,村里其他人也都来凑热闹。灾后的第二天,虽然他们的条件依然艰苦,但他们已经开始学会“苦中作乐”,点起炉灶做点“热乎饭”。

  拥有丰富抗震救灾经验的21集团军钢铁红军师教导队指导员张长庆告诉记者,抢险救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每个人都是这个工程的组成部分,不管是物质的,还是心理的,灾民需要自救,需要各方面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更需要社会各界持续不断的关怀与关注。

  在通往永光村崎岖蜿蜒的山路上,村民自发组织的一辆辆摩托车飞奔而过,上面载满了临近村民自发运来的各种物资。其余各种救援车辆有序而行,因为有效的限流,物资运送井然有序,并未出现“爱心拥堵”。

  这段乘车约1小时的山路,裸露的山体清晰可见,山上的水流冲击而下,山脚道路变得泥泞不堪,旁边山体不断有碎石滚落。

  20岁的苏亚强家在永光村,外出打工到岷县做家居装潢,每周要工作七天时间,每天十个小时,每月能获得3000多元人民币的收入。两个月前,他的手在打工中割伤,才回到家里休息,没想一场地震过后,一家人数年的积累就化为眼前的一片断壁残瓦。

  苏亚强透露,当地村民年均收入不到3万元人民币,种田收入不足,靠山吃山的村民就有人“挖山”,把石料拿去出售。“当地生态脆弱,这样的人为挖山导致植被破坏,成为本次地震滑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位蓝天救援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没的事,手快好了,再出去打工就行”,苏亚强说,父母年级也大了,咬咬牙也要带上他们。

  太阳西斜,他将废墟中清理出的被褥抱入帐篷,然后搀扶着父母到后爱科家支起的炉灶煮面。

  “看,又见炊烟升起!”一位志愿者说。(记者 蒋涛)

关键词:地震,村民,岷县,永光村 责任编辑:赵若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