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农村舞蹈教室”建设活动调查
7月5日上午,深泽县深泽镇王场小学的大食堂里传出了欢快的乐曲声,炽烈的阳光透过玻璃窗将偌大的房间照得亮堂堂的,20多名活泼可爱的农村娃正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暑假前的最后一次舞蹈练习。尽管场地简陋,但音乐声一起,孩子们立即排好队形,笑着、唱着,俨然一群快活的舞蹈小精灵,在金色的阳光下翩然起舞。 记者在王场小学看到的这一幕,正是我省“新农村舞蹈教室”建设活动的一个真实缩影。2012年4月以来,由省舞蹈家协会具体实施的这项公益性文化惠民活动,共选取了我省各地13个农村小学建立试点舞蹈教室,使得600余名农村娃得到了专业舞蹈志愿者的悉心指导。记者经过调查采访了解到,这一活动的实施,不仅点燃了农村孩子的舞蹈激情,在他们心中播撒下了艺术的火种,同时也是推进农村艺术教育、培养基层艺术人才的积极探索,带来了有益的启迪。 燃情:爱心聚成火 谈起“新农村舞蹈教室”的建设,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张新茹感触颇深。她介绍说,作为中国舞协文化惠民活动“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新农村舞蹈教室”旨在为农村少年儿童提供一个学习舞蹈的机会,让舞蹈艺术通过新的载体和形式,实实在在走进基层,融入农村孩子的生活,使农村少年儿童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享有舞蹈教育的机会,通过学习舞蹈让农村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2011年,这项活动率先在安徽启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2年,经过大力争取,我省成为第二批试点省份,由中国舞协、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妇联共同主办,省舞蹈家协会具体承办。”张新茹说,“既然是公益性的文化惠民工程,如何将活动落到实处、办出特色,让农村孩子真正享到实惠,成为我们首先考虑的问题。” 为此,省舞协派出工作人员到全省各地进行了实地考察,“舞蹈教室的地点选择是第一位的,我们的标准必须是农村小学,此外既要考虑到区域性,又要有代表性;既有革命老区的小学,又有留守儿童学校。最后,我们本着‘辐射全省、落地基层’的原则,在全省各地13个县级以下农村小学建立了‘新农村舞蹈教室’,包括深泽县深泽镇王场小学、邢台县会宁镇会宁小学、平泉县平泉镇双桥小学等学校,共有625名学生直接受益。” 教室选定后,志愿者的招募又成了当务之急。张新茹介绍说,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省舞协在全省600多名舞协会员中公开招募有爱心、肯奉献、专业能力强的人员担任志愿者,义务到农村授课。“令人感动的是,许多会员得到消息后踊跃报名,包括我省舞协主席团成员、各地市舞协专家、各个院校的专业老师等,大家都说,愿意为这项公益活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愿意为孩子们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众人拾柴火焰高,凭借着爱心、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很快,一个团结、友爱、和谐、热情的志愿者队伍集结起来了。 按照就近、便利的原则,60余名志愿者很快分配到位。“每个‘新农村舞蹈教室’都由3至5名教师组成一个志愿者小组,每个星期至少上一次舞蹈课,每次不少于两节。志愿者在教授学生的同时,还要帮当地小学辅导1至2名教师,为的是支教活动结束后,舞蹈艺术能在农村学校扎下根来。”张新茹说,对于志愿者的教学,省舞协也制定了相应的督导措施,以保证孩子们能真正学有所得。“每个志愿者小组由当地市级舞蹈家协会负责,制定课程进度,省舞协主席团负总责,督查教学质量。此外,我们还明确规定志愿者不得在教学点收受学校的代课费及学生、家长赠送的钱物。志愿者们都很敬业,拿着很少的补贴,兢兢业业,风雨无阻,那份热情和责任心令人感动!” 面对大多没有任何舞蹈基础的农村孩子,怎样教才能让他们迅速掌握并从中体会到乐趣?这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张新茹介绍说:“我们不希望给没有基础的孩子们太多压力,而是提倡‘快乐舞蹈’,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艺术的熏陶。”在这种教学思路的指导下,老师们在具体教学中并不强调踢腿、下腰等舞蹈专业的基本功训练,而是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入手,将形象的肢体语言与欢快的音乐节奏相融合,教授了一些有趣又易学的舞蹈篇目,如《刷牙歌》、《吹泡泡》、《升旗仪式舞》等,让孩子们开阔眼界,从另一个角度感受生活、陶冶精神。“结合各地的地域特色,老师们还创作了许多民俗风情浓郁的舞蹈节目,比如井陉拉花、抚宁太平鼓等,这一方面是对优秀民间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也让孩子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 |
关键词:舞蹈,新农村,河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