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唐山试点“全科医生”首诊 市民更方便
-上门随访是社区“全科医生”每天的工作内容之一。记者郄磊摄 2015年,实现每万名城市居民拥有2名及以上合格的全科医生;2020年,基本实现每万名城乡居民拥有2至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初步建立健全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 记者王凤伟 石家庄和唐山将试点“全科医生”首诊 省政府日前出台的《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实施意见》指出:到2015年,实现每万名城市居民拥有2名及以上合格的全科医生,每个乡镇卫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到2020年,基本实现每万名城乡居民拥有2至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初步建立健全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 《意见》指出,我省将建立全科医生培养机制,计划从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中招收一定人员,参加“5年大学+3年培养基地”的规范化培养。同时,从2013年起到2020年,遴选一定数量45岁以下具有相应执业资格或普通中专学历的基层卫生人员,通过全国成人高考,参加成人大专学历教育。获得成人大专学历后,再逐步实施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为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建设,我省将遴选80至90个符合标准的二、三级综合医院作为临床培养基地(含中医),遴选条件较好的200个左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作为实践基地。 《意见》规定,取得执业资格的全科医生一般注册1个执业地点,也可以根据需要依据有关规定,多点注册执业。全科医生可以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职或兼职工作,也可以独立开办个体诊所或与他人联合开办诊所。鼓励建立由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生或乡村医生等人员组成的全科医疗团队,划片为居民提供服务。 我省还将探索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机制,各地将符合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普遍开展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和分级医疗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院出入院标准和双向转诊机制。在石家庄和唐山市先行开展全科医生首诊试点并逐步推行。 我省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全科医生执业注册管理和服务质量监管。卫生部门和医保经办机构要建立以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居民满意度等为主要指标的考核体系,对全科医生进行严格考核,考核结果定期公布并与医保支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挂钩。 社区卫生服务早在1997年就开始试点 其实,对多数省会居民而言,“社区卫生服务”并不陌生。 早在1997年,作为全省首批试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率先在长安区展开。次年10月,长安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经验在全市被推广。 可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至今,似乎并没有真正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模式。有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首先是社区卫生服务宣传不到位,辖区居民不清楚甚至不知道“社区卫生服务”;其次则是由此导致的辖区居民不理解甚至不接受;再有就是广大居民对大医院的盲目依赖。 专家们表示,“如果能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和支持,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居民了解信任‘全科医生’, ‘全科医生’势必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更多的居民也会从中受益。”专家们同时表示,“全科医生”还需在今后的工作中,从细节、从点滴入手,进而取得辖区居民的信任。该专家同时表示,随着省政府《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实施意见》的印发,相信“全科医生”距离广大居民并不是很遥远! 记者跟访: “全科医生”师冬菊的一天 “全科医生”究竟能为辖区居民提供哪些服务?他们距离广大居民又有多远?他们的出现能否帮助人们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的就医模式……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多方采访,试图将这些问号一一拉直。 一人管着6000位居民的健康 师大夫大名师冬菊,38岁,裕华路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门诊的医师。这位看上去极为普通柔弱的女子,管理青园小区(部分)和青一居委会两个小区6000位居民的身体健康。 6000位居民中,属于师大夫重点照顾的有305人,他们分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同时,需要特殊照顾的还有1100人,这部分人的年龄均在65岁以上。对于这部分重点人群,师大夫必须做的功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患慢性病的居民每年至少做四次上门随访;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至少做一次上门随访;对他们每年至少做一次免费健康体检,体检项目包括血、尿、便常规,血脂,肾功能,肝功能,心电图等。 师大夫是青园小区(部分)和青一居委会的“名人儿”。跟着她在这两个小区里走了一趟,不断有人跟她打招呼。 看见赵大爷,她问,“大爷,上次的药吃完了吗?吃完了给你送过去。”赵大爷拉着她的手说,“闺女,闺女,还有,还有!” 赵大爷65岁,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考虑到老人行动不便,吃的药也多,师大夫每次都是把药送到赵大爷手中。 每天随访30户,上午随访下午登记 上门随访是师冬菊每天的工作内容之一。她有一本快被翻烂的“宝典”,按照小区几栋几单元分类,记录了她管理的每个居民的健康情况。为了能记下更多的内容,“宝典”上的字甚至只有米粒大小;为了方便修改内容,里面的字许多是用细细的铅笔写的。 除了这本可以随身携带的“宝典”外,她办公室的电脑里,还有一套更详细更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 在记者跟随师大夫贴身采访的一个上午,她总共上门随访了30户。“张大爷是脑血栓,必须得去看看!”“李大妈是心脏病,得去做个心电图!”师冬菊心中有数地说。 “我们一般是上午随访,下午登记。”师冬菊说,“这样的工作尽管很琐碎,但让广大居民‘人人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实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快捷的服务是老百姓最大的愿望和梦想,而实现老百姓的愿望与梦想就是身为一名社区医生的‘中国梦’。”说这句话时,师冬菊一脸严肃。 师冬菊的一天 6:30 起床做早饭 6:50 把孩子叫醒 7:20 顺路把孩子送到学校去上学 8:00 准时到单位 8:20 交接班 8:30 开会,一天工作安排,并做入户准备 9:00 入户 14:00 入户工作结束,吃饭 14:30 登记病案,并将入户信息输入电脑 19:30 核对数据 22:00 打扫卫生,关门到值班室休息…… 这就是师冬菊一天的工作状态。尽管如此,她的伙伴——“手机”总是24小时开机,因为她要面对的可能是深夜有危重病症的患者。 记者了解到,就目前而言,在全市200余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共有1065名和师冬菊一样的“全科医生”,他们每天每夜都和师冬菊一样在各自负责的辖区紧张有序地忙碌着。
|
关键词:全科医生,试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