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文娱看点

春晚遇上冯小刚 雷人博物馆 圆明园“公园”?

来源: 新华网  
2013-07-14 16:07:30
分享:

  本周,在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的马年春晚导演,终于在12日正式确认,自言“为什么会是我”的冯小刚,准备顶着骂名整出一台能“博人民一笑”的春晚。“冯氏春晚”的风格,已经成为网民热议的话题。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博物馆这几天出尽了风头,只可惜不是什么好名声——河北冀宝斋博物馆,一个自称藏品“让故宫汗颜”的村级博物馆,让看过的人们直呼“毁三观”。就是这样一个博物馆,居然还是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这暴露的不仅仅是假文物的问题,还有地方政府的管理问题。

  与山寨博物馆相比,圆明园文物被毁一事,暴露的已不仅仅是个别文物被毁坏,而是圆明园西区整治的方向问题:是“遗址”还是“公园”?

  当春晚遇上冯小刚,谁将成就了谁?

  “春晚”和“冯小刚”,两个金字招牌,都在观众心中具有强劲的影响力。他们的碰撞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现如今,“央视春晚不再一家独大”是尽人皆知。新兴媒体的崛起,“要创新、拒老脸”的民意呼声愈发强烈。央视春晚自己也认识到,“首要弊病就是向全社会开门办春晚的力度不够大、创新程度还不够。”

  而冯小刚,这位被称为中国最接地气和最有票房号召力的导演,看到了当下晚会“虚假”“空洞”“浮华”的通病,提出将真诚、温暖、振奋、好玩作为自己执导马年春晚的追求。冯小刚的参与,正有效弥补央视春晚的症结,也许能为之带来新的生机。

  无论谁成就谁,当“春晚遇上冯小刚”所引发的舆论效应,足以说明国人对曾经美好记忆的一种怀旧,对找回那份久违激情的期待。

  当博物馆收藏“假文物”,谁在挑战文化底线?

  若不是作家马伯庸的一篇博文,河北冀宝斋博物馆还将以“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角色,冠冕堂皇地充当地方的“文化名片”,供学生们前来接受参观教育。

  一家民办博物馆,未经地方文物局注册却顺利开办3年,已是违规行为;而其收藏假文物明目张胆、毫无文化底线,更令人咋舌。中国文物造假之风泛滥,连博物馆都收藏赝品,是对一个文物大国的深刻嘲讽。

  当前,非理性的文物热蔓延,文物市场乱象横生,文化底线一再被践踏,类似冀宝斋这样“藏假纳赝”、贻害文明的山寨博物馆,才有了生存的空间和胆量。

  不是盖个房子摆上点展品就能叫博物馆。展品真实可靠、来源合法是博物馆最基本的要求。一项统计显示,到2011年底,全国登记注册的民办博物馆有535家,没有登记注册有1000家左右。不知道在这数量庞大的博物馆队伍里,还有多少名不副实的?规范和扶持民办博物馆势在必行。

  当“遗址”变为“公园”,谁为历史文明守候?

  本周考古收获颇丰:浙江公布发现了约5千年前的比甲骨文还要早的良渚先民的原始文字;湖北随州叶家山墓地考古在同一墓葬中发掘出19件鼎和12件簋,为目前国内西周考古之最。

  但公众对于文物的关注,最终落在了正在圆明园核心地带——圆明园西北部地区实施的环境整治修复工程上。圆明园学会多位专家认为,这个2011年4月开始的工程是毁坏性的,圆明园的性质正从“遗址”滑向“公园”。

  从皇家园林到历史废墟,圆明园命运沧桑。而今天,它依然在遗址和公园之间的模糊地带徘徊。管理者本该担负起保护遗址的职责,却选择用大型机械、用现代工艺,搭建起现代人造景观。事实上,在各地日渐严重的“遗址公园化”倾向中,这样的行为并不鲜见。

  我们缺少的不是千篇一律的公园,当“遗址”沦为“公园”,承载的历史也将烟消云散,再美丽也是一个令人痛惜的空壳。

关键词:文娱责任编辑:张文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