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河北 > 聚焦河北

河北精子库遭遇精子荒 石家庄市民今后不再捐精

来源: 新华网  
2013-07-03 09:26:59
分享:

  “捐精后很长时间,总会想到茫茫人海中,或许有一个同自己有着血脉关系的孩子存在,没准还会在街上擦肩而过,心理上的感觉就会很怪。”石家庄市民周正(化名)说,10年前在外地上大学时,曾出于爱心去捐精,但今后不想再参与。

  河北省人类精子库主任赵邦荣说,类似的顾虑源于中国文化中浓浓的“血脉情结”。中国自古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说,没有后代传承家族血脉被认为有违伦理道德。对“血脉”的高度关注之下,捐精带来的“血脉流失”和伦理风险成为人们的主要顾虑,最终导致捐献者少,精源不足。

  近年来,江苏、湖北、江西、广东等多个省份精子库都出现过精源告急的状况,不少急需健康精子的不孕症患者感叹“一精难求”。

  “2012年全年,累计接待志愿者650余人,获取的精子样本可使200对不孕症夫妇怀孕,但预约等待使用冷冻精子的不孕症患者有600多对。”赵邦荣说。而今年情况更不乐观,半年过去了,只有200多名志愿者捐精。

  作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人类精子库承担着为不孕不育夫妇提供健康精子的职责,上世纪80年代,中国首个精子库在湖南省成立,提供治疗不育症、预防遗传病和提供生殖保险等服务。截至2013年1月,全国的精子库已有17个。

  有统计显示,中国每8对育龄夫妇中,就有一对遇到生育问题,其中约10%因男方无精子症、严重少弱畸精子症所致,他们只有采用志愿者捐献的精液进行人工授精才能生育,庞大的人口基数下,这一人群对健康精子的需求很大。

  “五六年前,一个诊室每天接待的不孕不育患者在10名左右,如今一天就要接待30多名。”河北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刘效群说,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工作压力等因素,都是侵蚀现代人生育能力的隐形杀手。

  社会对健康精子的需求不断增加的同时,出于重重顾虑,捐精志愿者数量一直偏少。“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向来有‘一滴精十滴血’的说法,不少有捐精意向的人,因为害怕精液流失对健康有害而放弃。”赵邦荣分析说,精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和少量有机物,正常情况下,当精液达到一定数量后,体内无法容纳就会排出体外。

  捐精志愿者通过筛选合格率低,也是造成精源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赵邦荣说,目前供精志愿者中筛选合格率约为15%-25%,主要因为卫生部门对志愿者的遗传病史、不良嗜好等都有很严格的要求,入选的精子都是活力最强的。捐精不合格并不代表生育能力不正常。但也有人因为担忧检查不合格造成心理负担而放弃尝试。

  还有部分人担心,捐精之后,是否会出现“近亲结婚“等伦理问题。据赵邦荣介绍,按照规定,一名志愿者精子最多可供5对不孕症夫妻使用。按照全国育龄夫妇人口总数计算,近亲结婚的概率微乎其微。同时,精液捐献者和接受者是“双盲”的,精子库档案严格保密,受捐者依靠体貌卡挑选精子,未来不会产生伦理问题。

  社会上对捐精这一新生事物的顾虑,与长期以来中国文化对性的禁锢和国内性教育的缺失密切相关。中国古代交际礼俗讲究“男女授受不亲”,主张男女之间相互避忌。长期的禁锢之下,男女“谈性色变”,捐精也似乎成了一件难以启齿的事。刘效群认为,通过加强对学生的性教育可以逐步改善这一状况。(记者马天云齐雷杰)

关键词:精子库,精子荒,捐精责任编辑:燕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