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专题库 > 专题新闻

中国劳务派遣“临时工”迅猛增加 用工“双轨制”遇变革节点

来源: 新华网  
2013-07-02 16:32:09
分享:

  题:中国劳务派遣“临时工”迅猛增加用工“双轨制”遇变革节点

  新华社记者袁军宝 席敏 兴越

  目前,在中国的国有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中有大量的“临时工”,作为和“正式工”相对的一种劳动者,他们往往拿着偏低的工资,大多没有升迁机会,从而不时引发社会矛盾。从下个月起,修订后的《劳动合同法》开始实施,用工“双轨制”将面临重要变革节点。

  近年来,以劳务派遣为主的“临时工”在中国各地迅猛增加。据中国总工会的一项调查,全国被派遣劳动者人数2011年达到约3700万人,占到国内职工总数的13.1%。

  “在济南一些单位派遣人员比例达到60%到80%,如一些加油站里的绝大多数员工都没有正式编制。”济南万家盛世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万忠说,其背后的重要原因是“国有性质单位编制受到严格限制”。

  长期研究人力资本的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侯风云认为,中国“体制内”和“体制外”之间的工资差距已造成明显的收入分配差距,传统的“僵化”用人管理机制还影响到市场活力,需要加快改革。

  “临时工”泛滥现象引起中国管理层的重视,去年年底修改的《劳动合同法》,把劳务派遣这一用工形式明确界定为“临时性、辅助性或替代性”,并明确指出“临时性工作岗位是指存续时间不超过六个月的岗位;辅助性工作岗位是指为主营业务岗位提供服务的非主营业务岗位”。

  中国前程无忧网首席人力资源专家冯丽娟说,企业使用劳务派遣的目的很简单,就是降低用工成本。“新政”意在规避一些不合理用工现象,鼓励企业走长期用工的路子,提倡公平合理的用工环境。

  但专家认为,从短期来看,中国的劳务派遣人员还难以大幅减少。万忠认为,中国劳动力成本近年来增长较快,此外目前中国外贸出口、投资增速明显下降,工业品价格持续下跌,企业普遍面临经营压力。

  记者在一些中国劳务派遣公司网站看到,“派遣至国有大型石油工程工作”“派遣至日报社工作”等招收劳务派遣人员的启事丝毫没有减少,招聘人员告诉记者,这些岗位都是“长期工作”,而对临时性劳务派遣工作岗位“不超过六个月”等规定毫不在意。

  然而一些企业在“新规”压力下,已开始进行业务模式的变革——以劳务外包代替劳务派遣,即把业务外包出去,从而避免了“劳务派遣”。

  但一些业内专家认为,这种形式并没有对收入差距产生明显改革。由于直接和劳务外包公司签约,“临时工”的工资将更为市场化,工资降低现象就可能发生,“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命”的现象在本质上仍存在。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这种“倒逼”出来的业务模式或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某些领域的专业化分工、对用工制度市场化改革起到积极作用。万忠说,“这是一种业务的新方向”,劳务外包可以扩展到政府服务等更多的领域,实现专业化分工及“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

  专家表示,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正受到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制约,如何既能保持企业竞争力,又保障劳动者权益,需政策不断调整规范。长期来看,继续加大垄断企业市场化改革,增强机关、国有企业用工能进能退的“自由度”,从而缩小体制内外工资差距,是破解“同工不同酬”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临时工,劳务派遣,同工同酬责任编辑:张世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