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进口大豆冲击,黑龙江油企97%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面对来势汹汹的进口转基因大豆,国产大豆呼救声此起彼伏。黑龙江这个世界大豆源产地因有全国一半的产量而被推上了前线,阻击战早已打响。
国产大豆自给自足的局面,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被迅速打破,大豆进口量迅猛增加,目前已占国内大豆市场的3/4以上,严重冲击了国产大豆的种植、加工和销售。
黑龙江首当其冲。自2002年起,黑龙江省就对大豆种植业以每亩10元钱的方式进行补贴,2007年5月19日又成立了省级大豆协会。
黑龙江几乎所有的压榨企业都是天然大豆加工企业。在廉价的转基因大豆面前,有些豆企确曾动摇。黑龙江省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说,2008年,哈尔滨一家豆企买进一批转基因大豆,他获知后召集所有豆企座谈,让大家想想压榨转基因大豆的后果,最后达成共识:不进口、不加工转基因大豆。
在转基因大豆价格远低于本土大豆价格时,黑龙江豆企仍信守共识,保存着最后一片天然大豆的净土。但是,即使所有的黑龙江豆企联合起来,也依然难以抵制进口大豆的进攻。
为了挽救濒临死亡的国产豆企,国家发改委于2009年1月宣布,给收购国产大豆的加工企业每吨160元的补贴,以拉平进口大豆与国产大豆的价差,但加工企业必须按照每吨3740元的价格收购国产大豆。
以收购价不低于3740元/吨测算,扣除收购补贴160元/吨,原料成本为3580元/吨,而加工进口大豆的最低成本仅有3400元/吨。而且,补贴加工企业的政策,从2010年5月1日起停止实行。
2010年7月16日,在黑龙江省政府召开的专题会议上,大豆被作为重要议题提出来。会议提出,先行在省内实行非转基因食品强制标识,实行优质优价;组建企业集团,实现强强联合。
虽然这次会议将大豆提升到“保证全国大豆食品安全”的高度,但黑龙江有些势单力孤。“我们是一个省对抗四个国家的转基因大豆,美国、巴西、阿根廷,还有新来的巴拉圭,可谓压力重重。”王小语说。
与此同时,中国大豆产业协会也在推动保护区的建设。2011年6月,由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命名的“中国非转基因大豆核心保护区”在农垦九三管理局落户。这是中国首个非转基因大豆核心保护区。但是,这个保护区仅限于九三管理局,并没有覆盖黑龙江的所有大豆种植区域。
2012年,黑龙江省多个部门、机构向全国人大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提出在黑设立非转基因保护区的建议,但被农业部否局,理由是我国目前不允许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没有设立非转基因保护区的必要。
受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冲击,黑龙江大豆播种面积从最高峰2009年的7294万亩,降到了去年的3898万亩,97%的相关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这意味着,在15年的抵抗之后,黑龙江败象已露,开始从“大豆主产区”向“进口大豆销售区”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