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山古城遗址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并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此次《规划》的规划范围包括中山古城遗址区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为保护遗址所需要的外围影响区用地。
按照要求,石家庄市要将《中山古城遗址保护规划》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城乡规划,在编制相关规划过程中,要注意与本规划相衔接。要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合理利用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保护中山古城遗址文物本体及环境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1
注重与文物本体紧密相关的环境保护
中山古城遗址位于今石家庄市辖区内西部的平山县三汲乡境内。城址位于东西两灵山南,滹沱河北,以东西天然河沟为护城河,城内北部有一座小山岗———黄山,体现了中山国“山在邑中”的独特的崇山文化。因此,保护对象分为,文物本体、与文物本体紧密相关的历史背景环境。“此次《规划》重新界定了遗址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经过文物部门多年的工作,勘探出了许多重要文化遗存,并将一些重要遗址都划入了此次《规划》。”河北省文物局项目管理处处长张文瑞表示,中山古城遗址之北东西灵山、之南滹沱河、灵寿城东西天然护城河体系、城内黄山及周边的自然、历史景观等直接构成中山古城自然、历史环境的组成部分,为中山古城遗址的背景环境。“一个城的选址,历史背景环境是相当重要的,对于文物保护来说,就是要注重遗址与其周围环境保护的一体性。”《规划》明确了都城区、东堡城区、城西王陵区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具体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则以东堡城区保护范围东边线为基线,向东外扩500米。以1号区保护范围南边线为基线,向南外扩至滹沱河及黄碧庄水库北岸。以3号区保护范围西边线为基线,向西外扩500米。以都城区保护范围北边线为基线,向北外扩500米至岗北村北。
张文瑞说,《规划》中建设控制地带的范围尽可能依据自然地形所形成的山脊、河流等自然边界和枯水线、等高线等有测绘依据的边界,以加强其可识别性。为便于遗址区的保护和管理,在不与规划原则矛盾的情况下,该界线尽可能与平山、灵寿两县行政辖界、相关行政村边界以及现有道路重合。
2
中山古城遗址亟待保护
《规划》将中山古城遗址文物本体的遗址范围分为已探明中山国遗址点和文物出土点,包括:灵寿城城垣、城门、护城河及城内道路,灵寿城内大型夯土建筑遗址,灵寿城内官手工业作坊遗址,灵寿城内居住遗址,城内王陵区,城外王陵区、城外一般墓葬、灵寿东城、祭祀区遗址;中山古城遗址可能分布范围,包括:灵寿城城垣内,除已探明中山国遗址点和文物出土点外的全部范围;灵寿东城城垣内,除夯土建筑遗址外的全部范围以及中山古城遗址可能分布范围内叠压的晚期遗存。此外,还包括出土的遗物,中山古城遗址范围内出土的各类古代生产、生活用具等。
据了解,目前,中山古城主城城垣仅南城墙西段、西城墙和北城墙部分地段尚存夯土遗迹,其中,南城墙紧邻水库,高度与农田平齐,上部被平整用于耕种,下部修建了石砌挡墙;西城墙属于故城保存较完整的部分,但不连续,约3/5被毁,南部已几无地表以上可见的城墙遗迹,偏北部位可见有间断而较完整的城墙;北城墙仅见少量夯土遗迹。城墙的附属建筑仅张家庙台遗址尚存,其南面由于洪水导致坍塌,形成陡立的坡面。为了保护这段遗迹修建了少量的挡墙,目前在台基中部发现有钻井痕迹;城门阙位置可以确认,但遗迹无存。
灵寿东城西城垣北段、北城垣以及东城垣南段保存相对完好,东城垣北段已被南城东村占压,取土破坏严重;西城垣南段以及南城垣则完全被故城村占压;上述未被占压的部分城垣,普遍存在耕种和放牧的问题;城内“召王台”下西侧现有未经文物主管行政部门批准的违法建筑野猪饲养厂一处,占压在夯土建筑遗址上。城内和城外王陵区内仍存三处墓葬封土,其中,城内成公墓已被破坏,封土仅存两侧残迹,其上有耕种活动;城内桓公墓封土基本完整,其上建有现代房屋,中部夯土曾经坍塌,采取过填补措施;城外哀后墓封土基本完整,其上建有观光平台。城内东南部圆形土台保存状况一般,取石、取土现象严重,其上建有现代建筑;灵寿东城内“召王台”保存完好,其上建有踏道和现代祭祀建筑。城内部分遗址区内尚残存夯土遗址,破坏严重,主要为耕种取土和建筑占压。
张文瑞介绍,中山国遗址区内的人为危害因素主要包括建筑占压、基础设施、农业耕种、取土破坏、工业厂矿、偷挖盗掘、生活污染、现代墓地等八类危害因素。自然危害因素主要包括冻融、水体冲刷、植物影响、开裂坍塌等。
“遗址区内村落众多,本来就有很多村落占压于遗址之上,近年来随着农村建设加速,住房和厂矿占压遗址现象更为严重。”张文瑞说,《规划》中专门做出了社会调控规划。“按居民点与文物本体占压影响关系,设定规模控制区、规模递减区和整体搬迁区。”
3
《规划》分三期实施
按照《规划》,分三期实施规划内容。近期(2011—2015年),包括划定遗址区规划范围界线,树立文物保护标志、界桩;建立健全遗址区保护管理机构和体制结构,完善“四有”工作;实施完成保护区内的文物保护管理规定和技术保护措施;划定各遗址点的范围界线,清理遗址现场和地表散置文物,进行考古勘探及抢救性发掘;拆除保护区内砖石厂、采石厂,加强绿化建设,清理出遗址区内的景观视廊,初步完善遗址区内的历史景观;控制区内村落规模增长,初步落实村落搬迁资金和目标地;完成各展示地点的配套设施建设,开始管理、研究中心和展示服务区的设施建设,具备基本展示、接待能力;修整遗址区内的主要道路系统,建成连接重点遗址点间的巡防和展示道路体系。
中期(2016—2020年)实施的要点为,完成文物保护相应的配套设施;基本完成抢救性发掘工作,开展进一步的考古研究和有限度的主动性发掘;完成基本的环境整治,提高火电厂和铁路沿线的绿化密度和高度;基本完善展示服务区的建设;完成管理研究中心和文物陈列馆的改造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完成村落搬迁,逐步降低规划区人口密度;弱化现代道路功能,完善交通设施。
远期(2021—2025年)全部完成规划制定的保护和展示措施;完成遗址公园展示服务设施建设及相应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结合供电改造,将遗址区相关线路埋入地下,优化遗址区内的环境与景观;完成保护区内的人口迁移,实现规划制定的人口控制目标;结合其他规划建设,将066县道迁出遗址范围。
4
将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中山古城,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白狄鲜虞族中山国的都城。自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初立到公元前296年赵灭中山,先后五位国君定都于此统治中山,见证了中山国从复兴到鼎盛再至灭亡的全部历史。
其中,灵寿城遗址基本保存了城防体系和建筑、手工业遗址、王陵等重要建置,灵寿城的选址和建设都与当地自然环境相融合,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城市营建理念。灵寿城遗址成为研究战国时期诸侯国都城制度的重要实例。中山古城遗址内出土的大量精美文物,特别是中山国国王厝墓中出土的青铜案、兆域图等,引起了学术界震动和海内外的广泛关注。“中山古城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非常大,按照《规划》,我们还有12年的时间去做包括考古、道路建设在内的很多工作。”张文瑞说,按照《规划》,2021至2025年,要完成遗址公园展示服务设施建设及相应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目前,平山县相关部门正在编制国家考古公园遗址的规划,此次《规划》也将为国家考古公园遗址规划的制定提供基础性的规范和要求,将来要选取其中的一些重要遗址作为展示点。“对于中山遗址的保护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过程,需要按照此《规划》严格执行。”
小资料
中山古城遗址 中山古城,是战国时期重要的诸侯国中山国的都城,遗址位于今石家庄市辖区内西部的平山县三汲乡境内,和现在的灵寿县城相距10公里。遗址发现于1973年,其主体城址部分又称为灵寿城。经过此后十九年的调查、勘探和发掘,发现了城垣垣基、城内各处遗址11处、古道路、城内外的墓葬区(包括王陵区和一般墓葬区)以及东面小城(灵寿东城),近年来又新发现了部分墓葬区和城外西南部的祭祀遗址。(记者张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