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美国政府能看到什么?
过去一周来,“棱镜门”事件在美国社会引起巨大争议且愈演愈烈,再度激发有关国家安全与个人隐私的讨论。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6日率先报道,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有一个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直接接入9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心服务器,挖掘数据以搜集情报,包括微软、雅虎、谷歌、苹果等在内的9家美国互联网公司被指参与该项目。
英国广播公司(BBC)对美国国家安全局监视公众隐私的“棱镜”项目进行解答,问题分别是美国政府能够看到什么?数据保护法律的情况如何?我们是否遭到了监视?住在哪个国家会有所区别吗?这对于我们使用互联网意味着什么?
包括智能手机和互联网记录
在“棱镜”项目被曝光后,美国政府陷入危机之中。遭泄露的文件称,美国政府能够通过“棱镜”项目接触到个人智能手机使用和互联网活动的详细记录。
美国政府证实,它确实要求美国公司威瑞森(Verizon)提供数百万私人电话记录,其中包括个人电话的时长、通话地点、通话双方的电话号码。
文件称,这个名为“棱镜”的项目还可以使情报人员通过“后门”进入9家主要科技公司的服务器,包括微软、雅虎、谷歌、Facebook、PalTalk、美国在线、Skype、YouTube、苹果。这些公司的服务器处理和存放大量信息,包括个人在社交媒体的私密信息、网络聊天记录、互联网搜索记录。所有涉事公司都否认参与“棱镜”项目,“棱镜”项目的具体运作情况目前仍不清楚。
数据保护法律缺失下的侵犯
各国就数据保护制订有不同法律,但这些法律倾向于规范公司可以保存何种客户数据、拿这些数据做什么、能保存多长时间,而不是管理政府活动。
大多数公司的隐私政策包括一个条款,该条款称在收到合法请求的情况下,它们将会共享信息,以及有关其它监控的细心措词。例如,Facebook的隐私政策称:“我们将使用用户上传的信息阻止可能的非法活动。”
遭到监视不可避免
官员们通常会辩称,阻止恐怖主义高于保护隐私权。奥巴马9日在对美国的监视方法进行辩护时称:“你不能在拥有100%安全的情况下同时拥有100%隐私、100%便利。”英国外交大臣黑格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称,英国的守法公民永远不会知道政府部门为了阻止你的身份被盗或者挫败恐怖袭击所作的一切事情。
住在哪个国家有区别吗
用户数据(例如电子邮件和社交媒体活动)并不总是存储在用户自身所在的国家里。例如,Facebook在其隐私条款中称,所有用户必须同意他们的数据“被转送和存储在美国”。
美国2001年的爱国者法案给予美国政府在使用按这种方式存储的欧洲数据新的权力。这种存储方法是云计算的一部分,存储和处理在远离个人自己计算机的地方进行。阿姆斯特丹大学信息法律所研究人员阿尔巴克去年对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称:“大多数云服务提供商、市场领导者都受美国的司法管辖,它们要么是美国公司,要么是在美国进行系统业务。外国情报监视修正案使美国政府能够更加容易地避开当地政府机构,授权接触居住在美国之外的非美国公民的云数据,而不需要承担任何或者很少透明性的义务。”
“一言一行”都被记录
黑格坚持称,守法公民没有什么可以担忧的,以国家或者全球安全名义进行的监控活动没有“选择退出”的合法方式。“隐私国际”认为:“由于世界主要技术公司的总部都在美国,那些参与我们互联世界、使用谷歌或者Facebook的人士的隐私都可能被棱镜项目所侵犯。美国政府可能接触到世界的大部分数据。”
斯诺登称,他是出于对隐私权的担心才采取爆料行为的。他对英国卫报称:“我不想生活在一个做那些事情的社会里,我不想生活在一言一行都被记录的世界里。”
时评
“棱镜”惊心
警钟敲响
连日来,美国“棱镜”秘密情报监视项目引发的风波愈演愈烈,其涉及面之广,影响力之强,令全世界为之惊心。在沸沸扬扬的“棱镜”事件背后,两个问题尤其值得思考。
思考之一,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如何平衡?
在白宫看来,情报监视是为了防范针对美国的恐怖袭击,最终目的是维护国家安全。更何况该项目还受到司法、立法、行政三个分支的监督,是“完全正当”的做法。照此逻辑,斯诺登的泄密行为会为美国情报搜集能力造成重大损失。
不过在一些媒体和民众眼中,政府大规模监视私人通讯未免有“滥权”之嫌。尤其在“9·11”恐怖袭击后,美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普通民众的监视,赋予有关部门更多的侦查和搜查权。虽然奥巴马日前安慰国民:“没人在监听你的电话”,相关部门“分寸拿捏得很好”,但谁又能够确定,国家安全局的网络监管就会对美国公民网开一面?
应该说,出于对国家安全的考虑,一定的监管无可厚非,然而“度”的把握至关重要。如何界定,又如何实施,无疑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思考之二,面对发展并不平衡的网络世界,处于弱势的国家如何保护自身权益?
“棱镜”事件之所以触目惊心,不仅因为涉及美国国民,也因为其他国家被卷入其中。
作为互联网的发源地,美国控制着互联网的大部分域名根服务器,拥有一大批互联网跨国公司。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在网络空间的优势甚至高于现实世界。然而与此同时,互联网早已成为全球亿万人共同使用的重要基础设施,要保持互联网的“公益性”,防止其成为被利用的工具,恐怕不能依靠美国一国的“自觉自愿”。
“棱镜”事件曝光后,大西洋彼岸的欧洲一片哗然。欧洲诸多互联网业者呼吁,欧洲应该拥有自主、强大的网络产业,这不仅事关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能使欧洲独立于美国情报机构的全面监控。
“棱镜”事件也为中国敲响了警钟。有媒体援引斯诺登的话表示,美国政府自2009年以来,一直入侵中国内地及香港特区的电脑,监控目标达数百个。这一说法的真实性或许尚待核实,但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飞速发展,中国成为网络攻击的主要受害者已是不争的事实,并为此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如今,互联网已成为全球亿万人共同使用的重要基础设施,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符合全世界的共同利益。因此,除了自建网络产业,竖起严密防线,最重要的还是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来自网络的威胁。比如通过联合国这一主渠道,推动建立公正、民主、透明的互联网国际管理机制,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杜绝权力的滥用,让世界各国的民众在安全的环境下共享互联网带来的便捷。
动态
身处香港
俄欲提供政治避难
斯诺登现身处香港,具体位置不明。他在媒体13日刊登的专访中说,他将继续留在香港,准备好应对美方的引渡努力。斯诺登表示,他将留在香港,让法院“决定我的命运”,他也誓言会继续揭露监控计划内情。斯诺登说:“我既不是叛徒,也不是英雄。我只是个美国人。”
路透社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发言人佩斯科夫6月11日称,若斯诺登向俄罗斯提出请求,俄会考虑向其提供政治避难。普京称,斯诺登所披露的监控手段应用广泛,鉴于国际反恐的需要也是合情合理的,但这些手段必须合法利用,不能背着老百姓进行。他在接受俄《今日俄罗斯》采访时称,“在俄罗斯,不经法院允许,不得监听电话对话内容。”正在巴西访问的俄外交部长谢尔盖·拉夫罗夫12日告诉俄塔社记者,他没有接到斯诺登的政治避难请求,但“如果他提交请求,我们会予以考虑”。对此,斯诺登说:“我很高兴,一些政府拒绝屈从于大国的威胁。”
“维基揭秘”网站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12日对曝光美国政府秘密情报监视项目的爱德华·斯诺登提出建议,希望他向俄罗斯或者南美洲国家寻求政治避难。“我认为,他最好考虑这个建议,”阿桑奇12日晚接受《今日俄罗斯》电视台采访时说,“他还可以尝试在南美洲找到类似的(政治避难)机会……拉美国家对这种请求有真实兴趣,当然,普京了解这种游戏很长时间了。我确信,一旦这样的建议摆上桌面,它就不会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