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立杰。
女篮名将苗立杰前两天在微博上抱怨了几句,让她和黑龙江体育局的“全运纠葛”浮出水面。虽然双方都不想让这事持续发酵,但由全运会撬动的这场纷争,其实有更多观察的角度。
为了鼓励各地发展三大球,本届全运会制定了向三大球倾斜的规程:冠军计3枚金牌,以此类推,连第九名也有1枚铜牌。已经闯入全运会决赛圈的黑龙江女篮要争取更好名次,自然希望苗立杰再度出马,由此引发“不关心身体,只关心奖牌”的质疑。
实际上,由全运会搅起的篮球“人才流动”力度之大,远远超过CBA联赛每年转会的动静。一些球队开出百万元酬劳,也令球员的“全运身价”可以俯视联赛。和联赛格局相比,大洗牌之后的全运篮球格局有明显不同。比如,以东莞新世纪为班底组成的湖北男篮打入了决赛圈,而湖北至今还没有一支CBA球队。联赛战绩不佳的江苏男篮也打入了决赛圈,原因是召回了散布在联赛多家俱乐部的球员。
但如果就此判定“全运杠杆”撬动了各省体育部门投入三大球的热情,倒也未必。眼前的现实,更像是联赛在为全运会“培养人才”。各路诸侯使出浑身解数,展开“抢人大战”,投入的资金和精力不少成了一锤子买卖。毕竟,和4年一次的全运会相比,每年周而复始的CBA联赛,从规律和规模上,都已经成为培养高水平篮球选手的主阵地。
本届全运会还有另一条刺激三大球的规程,即设立青年组比赛。篮球比赛因此增设18岁以下组,用意也在鼓励各省培养后备力量。一位参加了今年全国俱乐部青年篮球联赛的技术代表却发现,由于全运会青年组设定为18岁,因此有些省体育局在过去4年里将绝大部分精力都投入这个年龄组选手的选拔和培养,而忽视了那些相邻年龄组的年轻球员。倒是参加CBA联赛的俱乐部没有这个轻重之分,在一级一级地夯实后备队建设。全运杠杆撬动的这种现象,同样值得深思。
多年前推出的“奥运争光计划”以金牌为衡量标尺,令“高投入低产出”的三大球大伤元气。如今,全运规程向三大球倾斜,杠杆的支点仍是金牌。金牌战略曾令三大球受损,现在反过来用,效果是否好,不能想当然。为什么?时移势易,体育发展的时代背景、社会基础已经大有不同,不同项目的发展规律、生存模式更是差异明显。至少三大球的路向,不能全看着全运会这根指挥棒。而全运会的时代命题里,也不该只有金牌这一个支点。(薛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