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社会万象

古人如何防暑降温

来源: 燕赵晚报  
2013-06-05 10:08:34
分享:

  古代的冰箱。

  水边纳凉。

  防暑的屋檐。

  烈日炎炎的夏天到了,人们想尽各种办法防暑降温,最害怕的事是停电。没有电,空调、电扇、冰箱们一律歇菜,日子简直没法过。然而,靠电器帮忙度夏还是最近些年的事。在过去一段漫长的年代,在没有电,空调、电扇的情况下,我们的祖先是怎样过夏天的呢?他们都有哪些传统的避暑方法?让我们走进故宫,你可以从重重宫院的紫禁城内防暑降温的奇思妙想中得到一些答案。

  房檐角度藏玄机巧夺天工遮阳光

  明代以后的建筑规制是:“檐步五举,飞椽三五举;柱高一丈,平出檐三尺,再加拽架”。这简单的建筑法式,里面却有大奥妙。

  那时人们已经善于运用冬夏季日影的角度(就是今天所说的太阳高度角,北京地区冬至正午太阳高度角为27°,夏至正午太阳高度角为76°),来设计出檐的角度。宫内的北房有了这个角度的屋檐,就能够在夏至前后,屋檐遮阳;到了冬至前后,阳光满室,使得房间内有冬暖夏凉之感。

  故宫里的窗子也大有文章。窗户一般上边可以支起来,下边可以拆掉,这样敞开通风,室内也会比较凉快。

  翠竹卷帘分等级凉棚收放造阴凉

  宫中营造人工阴凉的方法也不少。比如,屋檐前面悬挂帘子,一方面可以遮挡阳光,另一方面也留有空隙保持通风。帘子何时挂何时收当时都有规定。

  帘子还有等级划分,最高级的是用斑竹、香妃竹编织的,饰有各种图案,等级低的是用苇箔编成的。道光帝所作《湘帘》诗说:“一桁垂银蒜,编成翠竹箩。篆烟留细处,草色看时多。月下纤无影,风前动有波。湘江遗趣在,夏永静如何。”

  更大一点的工程是搭凉棚,就是在宫殿顶上和院里搭个顶盖来遮蔽阳光。棚匠们用简单的圆木作为支架,搭好后上边铺上苇席,并用绳子捆扎好。这种凉棚可卷可展,烈日当头的时候展开遮挡阳光,早晚时再收起来通风。

  搭凉棚一般在阴历四月开始。故宫修缮记录中记载,1934年绛雪轩前罩棚加固、1936年养性斋罩棚替换大木及油饰工程、1938年再次修理绛雪轩罩棚等,所以故宫50年代拍摄的照片中还能看到凉棚。

  现在这些罩棚都已经拆掉,不过在故宫藏有“长春宫凉棚烫样”。这个烫样完全是按照长春宫的实际比例缩小制作的,因此在今天还能够很直观、很准确地看到凉棚的样子。

  紫禁城冰窖存御河冰洋桶是“冰箱”也是“空调”

  冬季储藏冰块到夏季用的习惯,在我国北方由来已久。考古发现,在周代就有了冰窖。明清时候,盛夏也会大量用冰。冰窖一般有官窖、府窖和民窖,《大清会典》中记录的清代在紫禁城、景山、德胜门外、正阳门外都设有官窖,共计18座,仅紫禁城中的冰窖就藏冰25000块。

  冰窖造型基本相同,采用埋入地下1.5米的半地下形式,长约11米,宽约6米,容积为330多立方米。这些冰块都是在每年三九御河起冰后,由采冰者凿成规定尺寸的方块拉入冰窖,待转年的夏天使用。隆宗门外西南的造办处附近就有一处冰窖。

  清代宫内储存冰块的器具被称为“冰桶”、“洋桶”,多用红木、花梨木、柏木为内胎,也有用金属胎的。形制呈斗状,口大底小。盖多采用很厚的木板,两腰部都有铜环,方便搬运。有四条腿足,足下还装有托,用来防止潮湿。

  这种宫廷“冰箱”比起现在的冰箱太过简单,但是构造合理、实用。当时的“冰箱”主要有两个用途,一个是用来冰镇和保鲜食物,因为箱体内采用铅或锡为里,能起到较好的隔热作用,而箱底有小孔,可以排放融化的冰水。

  冰桶另一个用途是降低室内的温度。箱盖上设有透气孔,因此排出的冷气还能起到“空调”的功效。

  冰碗小食清凉御药暑汤解热

  夏季冷饮也是宫中防暑的佳品。时令的消暑水果西瓜、葡萄、鸭梨等自不必多说,冰镇小食也很诱人。冷饮中最出名的冰碗是用甜瓜果藕、杏仁豆腐、桂圆洋粉、葡萄干、鲜胡桃、怀山药、枣泥糕等料制成,冰镇后吃起来绝对爽口。

  乾隆曾有诗云:“浮瓜沉李堆冰盘,晶光杂映琉璃丸。解衣广厦正盘礴,冷彩直射双眸寒。雪罗霜簟翩珊珊,坐中似有冰壶仙。冰壶仙人浮邱子,朝别瑶宫午至此。古人点石能成金,吾今化冰将作水。”

  宫中的御医在夏季还会开出消暑的方子,诸如香薷汤、暑汤等汤剂,还有金衣祛暑丸、香薷丸、藿香正气丸、清暑益气丸、六合定中丸等丸药。这些药方主要的成分是藿香、香薷、白术、苍术、厚朴、扁豆、陈皮、茯苓、半夏、木瓜、滑石、甘草等,主治湿疫时气、暑湿感冒。

  除了给食物降温外,环境降温古人也有高招。

  每到夏天,古代的皇宫中,就会放置很多冰块来达到降温的效果。还有一种避暑办法,是制造人工瀑布:在屋中造一个水池,然后用水车把池水车到屋顶上,水流再从屋顶冲入水池中,以此循环来达到降温的效果。

  普通老百姓的避暑方式就是“上山下水”。由于山中气温较低,天热时人们常常会到山中避暑。除了上山,古人也会游泳和登舟泛湖,纳凉游玩一举两得。这些避暑方法看似简单,但却健康环保,现代人不妨借鉴一下。

  古人防暑还利用工具,例如有雨伞、扇子、凉帽、凉席、竹夫人等等。

  扇子起源很早,先为农业生产的扬谷工具和煽火用的厨具,后来才加以改进,变成防暑驱热的凉具,再演变为戏曲用具。周代就有扇风取凉的羽扇,马王堆汉墓出土了长柄扇。民间的扇子因地而异,有芭蕉扇、蒲扇、羽扇、绢扇等,唐代以后才出现了纸制折扇。

  古代的卧具则普遍利用各种纤维质料制成的凉席,如苇席、籘席、竹席、象牙丝编制席(制法起源于汉代,盛行于明清,成品十分奢华)等。古代流行的瓷枕,也是一种防暑卧具。也有用竹枕的,即称竹夫人,又称百花娘子、竹姬、青奴。在《吴友如画宝》中有一幅“竹妖入梦”图中,就绘有一男子卧于床上,抱着竹夫人入梦乡的情景。由于夏天白天长、炎热,入夜又难眠,各地都提倡睡午觉。此外,人们也喜欢在夏天里游泳、妇女儿童戏水、养金鱼、叉鱼、钓鳖、捕蛙、捉鱼、捉鳝鱼、夏猎等活动。

  跟古人学如何配制防暑的饮食

  夏至后入伏有初伏、中伏、末伏之分。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炎热的时期,容易中暑、生病。因此,旧时在这时多驱鬼以求安,同时也讲究中午歇晌,讲究吃补食。此外,还要特别注意防暑。尽管如此,夏天对人体的消耗也是较大的,因为吃不好、睡不实,受到炎热的煎熬,因此称为枯夏。北方有一个风俗,即定期为小孩称体重,看看他的体重是否增加或减少,以观察儿童的生长情况。

  我们的先民总结了一些清凉茶汤的做法,对于防暑降温犹有功效,读者可以在家自制饮用。需外出时,亦可灌装于随手杯中随身携带,适时补充水分,消暑延夏。

  冷饮西瓜汁:将西瓜瓤500克,去籽,放入榨汁机中打成汁状,加入500毫升凉开水及适量白糖和少许盐,在冰箱中略冷却后饮用。本品具有清热消暑、生津止渴的作用。

  西瓜翠衣饮:西瓜鲜外皮(称西瓜翠衣)200克,洗净切碎,加水适量煎煮15分钟,待凉后去渣取汁,加白糖适量,代茶饮。本品具有清暑热、利小便的作用。

  酸梅汤:乌梅50克,桂花5克,水1000~1500毫升。将乌梅浸泡半小时,煎煮15分钟后放入桂花,再煮沸1~3分钟后过滤取汁,加入白糖适量和食盐少许,待冷后代茶饮。本品有清暑开胃、生津止渴的作用。

  绿豆汤:绿豆100克,大米20克(加入少量大米,能够去除绿豆的苦涩味),水3000毫升。将绿豆、大米及水放入高压锅中煮沸20分钟,待凉后饮用。本品有消暑热、止烦渴的作用。(用绿豆100克,大米200克,煮为绿豆粥,有健脾消暑止渴的作用。)

  双花茶:金银花(又名双花)10克,绿茶3~5克,开水浸泡,代茶饮。有清热解毒、消暑止渴的作用,可防治痢疾、痱毒等。

  菊花茶:白菊花10克,开水浸泡,加冰糖适量,代茶饮,有清热明目、消暑止渴的作用,特别适合于高血压患者在夏季饮用。

  薄荷凉茶:鲜薄荷叶10克,绿茶3~5克,开水浸泡,加白糖适量,待凉后饮用,有清凉止渴、祛风利咽的作用,适用于夏季外感风热较轻者。

  荷叶凉茶:鲜荷叶20克,开水浸泡,加冰糖少许,凉后饮用,有消暑止渴、降脂减肥的作用,适合于肥胖者夏季饮用

关键词:古人,防暑责任编辑:燕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