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签合作框架协议 石衡沧或纳入首都经济圈
5月20日和5月22日,河北省分别与天津和北京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其中包括京冀将共同推动首都经济圈规划并争取将石、衡、沧三市纳入首都经济圈规划布局,与天津拓宽金融合作领域等重点内容。
河北省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陈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次河北与京津签订的合作框架协议较为细化和深入,不仅提到了旅游、生态、水资源、交通建设这些常规合作领域,而且提到了金融、人力资源、港口物流等新的合作领域,并且细化到了具体项目如北京新机场、首钢在唐项目、支持河北长城汽车、英利集团在津发展等,“这意味着,未来几年,河北将与京津进行更进一步、更深层次的合作。”
首都经济圈有望“再加3”
在与北京签署的《北京市—河北省2013至2015年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协议》)中,包括双方7个重点合作领域,其中,着力打造首都经济圈排在第一位。
围绕首都经济圈的内容,《协议》提出,共同推动首都经济圈规划编制,并争取将石家庄、衡水、沧州纳入规划布局。
首都经济圈最初模式为“1+6+3”,即北京+河北的张家口市、承德市、保定市、廊坊市、唐山市、秦皇岛市+天津北部的宝坻区、武清区、蓟县。但河北希望把更多的城市加入进来,如果将石家庄、衡水、沧州纳入规划,则将形成“1+9+3”模式。
同时,《协议》提到,加快环首都经济圈的区域交通一体化建设。包括尽快就涿州-北京新机场-廊坊城际铁路、京九客专开展前期工作;双方开展轻轨合作项目前期论证研究,综合考虑、积极推进利用轻轨、城际铁路和市郊铁路等多种制式逐步解决北京与三河燕郊等地间的轨道交通问题;推进北京大外环高速公路建设,尽快形成环北京的高速通道。
此外,着力推动区域工业合作,创新合作方式,探索两地飞地经济合作;深化农业合作,合作开展“农超对接”;推动区域建筑业合作,积极推动双方试点企业执业资格注册人员和持证上岗人员管理信息互认,建立试点企业进入对方建筑市场协调服务机制;逐步推动食品安全合作,加强区域应急合作,开展标准化建设合作等。
这意味着首都经济圈将进入双方实质推进阶段,而且以北京为中心的一个城市圈将逐步开始打造。
对接北京新机场
在与北京签署的协议中,涉及北京新机场建设的内容也颇为吸引眼球。
在这部分,《协议》中提到,京冀双方将共同推进北京新机场建设。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开展勘测、环评、用地、洪评、水资源论证,加快新机场周边高压线改移、天堂河改移、征地拆迁工作。同时,积极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展新机场配套综合交通方案研究,做好新机场道路交通规划研究与衔接,统筹谋划对接新机场的综合交通体系,共同做好新机场周边区域城乡规划协调。
同时,争取国家相关部委,对新机场及配套设施的建设用地指标、补充耕地指标事宜予以支持,对永定河洪泛区调整方案及相关问题给予支持。密切协作,推进新机场临空产业高端示范区建设。
对此,业内人士评论,《协议》涉及到北京新机场的内容极为详细具体,说明双方将新机场建设方面展开密切合作,也可以看出河北依托新机场发展廊坊、保定相关地区的强烈意愿。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机场等重大项目对周边经济带动作用明显,河北也是经过了积极的争取才得到机会,因此对于发展相关的临空产业高端示范区等项目非常积极。
与京确立多方面合作
同时,京冀双方还在《协议》中就其他一些领域达成了协议,包括:
促进首钢在唐山做大做强。争取国家支持,推进实施首钢在河北省的投资项目。河北省将首钢总公司投资在当地的钢铁企业纳入河北省发展规划,双方支持首钢京唐二期项目。
利用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有利契机,支持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在河北省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支持河北省企业在中关村设立研发中心。
防大气污染工作方面,按照国家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要求,研究成立大气污染防控合作工作机构,在区域排放总量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联合执法监管、规划及重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会商、环境信息共享、PM2.5污染成因分析和治理技术等方面加强合作。
☆旅游方面,加强在旅游规划、市场、信息和标准等方面的合作,形成信息、管理、服务无障碍的一体化大旅游格局。
☆毕业生就业方面,建立两地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联动机制,搭建就业信息和供求信息发布平台,实现区域内毕业生生源信息、需求信息共享。
☆商贸会展,支持北京市大型商贸企业到河北省建设区域性商贸流通市场,推进北京市城区内小商品、服装批发市场向周边地区转移。
☆物流、港口口岸方面,双方支持北京市企业参与河北省环首都现代物流园区建设,支持北京市企业在河北省级物流产业聚集区建设物流电子信息平台。把曹妃甸港、京唐港作为北京重要的出海口。
☆新兴服务业方面,联合举办培育国家级动漫、网络游戏、演出、艺术品交易、体育等领域的赛事和展会,推动北京文化产业链条向河北延伸,建设制作、发行、物流和衍生品生产制造基地。
☆金融方面,将共同争取国家在京冀交会处探索设立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与天津十大合作
在与天津市签署的《天津市河北省深化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框架协议》中,双方确定了十大合作领域:
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双方共同争取国家出台推进京津冀区域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合作编制涉及两地城市发展的区域性规划,推进津冀城市建设融合发展;支持天津东丽区与河北正定县、北戴河新区合作共建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共同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
完善交通网络体系。双方共同推进唐廊高速、京秦高速、滨(津)石高速和国道205等一批高等级公路对接路段,以及环渤海城际铁路、天津至承德铁路等项目的前期和建设工作。共同开展交通拥堵治理、联合治超等研究。
深化港口物流合作。支持天津港集团与河北港口企业在航线开辟、经营管理等方面开展合作。
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建立国家及天津、河北三方水资源补偿机制和跨界断面水质联合监测机制,将津冀作为滦河流域跨界水环境生态补偿试点区域。
推动产业转移升级。支持天津企业在河北环津地区建立天津产业转移园区。持天铁集团调整结构、实施循环经济示范区项目建设和河北长城汽车、英利集团等企业在津发展,推进天津天士力集团在河北开展中医药领域的合作。
加强科技研发合作。推进天津滨海新区与河北曹妃甸新区、渤海新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科技合作,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创建天津滨海新区-唐山-沧州高新技术产业带。
加强农副产品对接。支持天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河北建设生产和流通基地;支持津冀大型连锁超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各类供销组织与两地农产品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农超对接”。
加快旅游会展融合。旅游部门统一包装旅游产品,联合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开展“智慧旅游”项目合作,大力推广应用京津冀旅游“一卡通”业务。
拓宽金融合作领域。支持两地金融机构跨区域发展;共同争取国家在津冀交汇处探索建立金融一体化综合改革试验区。
建立合作协调机制。双方建立两省市领导高层协商机制。
河北与京津走得更近
分析人士指出,河北在两天内分别与京津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意味着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河北与北京、天津走得越来越近。在与京津的协议都强调了完善交通、金融、旅游等方面的合作,在这些方面的合作越来越紧密。
河北省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陈璐说,与以前签订的框架协议比较起来,这次的的两个协议更加具体,以前强调方向,这次强调具体事项,点出了不少企业和项目,“比如交通,说到了具体的铁路、公路;比如港口物流,具体到了企业合作、航线开辟。”而且这次的框架协议中出现了一些新东西,比如农业合作提到了农超对接,旅游合作提到了智慧旅游,这些都是以前所没有的。
他表示,其实河北省与京津的合作是有一以贯之的发力点的,比如旅游、交通、生态、水资源、科技研发,只是这次的协议很详细,将合作内容“摆上了桌面”,而且提到了一些新亮点。
金融是企业发展的血液,河北与京津的金融合作是此次的亮点之一。天津市近年来致力于金融改革创新,自2006年天津滨海新区获准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赋予天津先行先试权利开始,该市的金融改革创新思路日益清晰。此次河北与天津签署的合作框架协议中,明确提出“支持两地金融机构跨区域发展”。
其中包括:鼓励天津金融机构在河北发起组建村镇银行;鼓励探索河北特色资源和商品在渤海商品交易所挂牌上市;发挥天津场外交易市场功能和作用,积极为河北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共同争取国家在津冀交汇处探索建立金融一体化综合改革试验区。同时,鼓励两地创业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合作建立投资基金,探索科技金融新模式。
陈璐表示,此次双方的金融合作提出打破地域限制,这是很重要的。目前天津的投资基金已渐成规模,如果能够按照协议实行,那么就能够实现两地资金的流动,对于河北企业来说是一个利好。
在与北京的合作框架协议中,也提到了加强金融合作,包括共同争取国家在京冀交汇处探索设立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等。可见金融创新已经进入河北的发展视野。(燕赵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