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新闻频道 >> 文娱看点

东垣古城遗址上探寻先民生存纹脉 感受勤劳智慧

来源: 燕赵都市报 作者: 2013-05-29 09:04:01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不同历史时期的古遗址,昭示着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的活动细节,反映出当时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在河北省此次入选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33处古遗址中,记者走访了邯郸市磁县的南城村遗址和石家庄市长安区的东垣古城遗址,试图从中了解先民的生活状况,感受他们的勤劳与智慧。

  古遗址遭遇南水北调

  驱车沿着南水北调工程邯郸市磁县段行驶便到了南城乡南城村。只见工人正忙活着施工,拉土、水泥等材料的大车不时扬尘驶过。

  在磁县文保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找到了位于南城村村北2000米处的发掘遗址。

  据磁县文保所副所长李江介绍,南水北调工程穿越遗址西部,遗址在渠线内的面积约4万平方米,发掘区西北有一条东南流向的古涧河支流环绕遗址,发掘区三面较低,仅东南与台地相连,形似半岛。

  2007年9月14日至2008年1月23日和2008年3月4日至2008年12月15日,前后历时419天,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会同邯郸文物研究所、磁县文保所组成磁县南城遗址考古队,先后对南城遗址进行了两次田野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6580平方米,共清理各类遗迹365处。其中,房址5座、井5座、灰坑205座、灰沟21条、窑址5座、窖穴6座、墓葬116座、烧土遗迹2处,共计出土陶器、铜器、铁器、石器、玉器、骨器、蚌器、贝饰等各类文物675件。

  李江说,南城村遗址北邻古涧河,东至高级渠,西、南被古涧河现存的一条小河环绕。整个遗址位于古涧河主河道南岸台地上,呈东西带状分布,勘探总面积为27万平方米,渠线内勘探12万平方米、周边勘探15万平方米。经过考古勘探,遗址现存面积约12万平方米。“南城村遗址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磁县段的文物勘探中发现的一处遗址。当时勘探出遗址后,想绕过此处修建南水北调工程,但这里是必经之地,只能对涉及的遗址区域进行发掘。”

  遗址文化上至仰韶下至唐宋

  据记载,“南城”在战国时是一个村庄,后因旱涝等自然灾害而搬迁,形成了现在的南城和北城。历史上的南城地理环境复杂,周边沟壑纵横,水草茂盛,是人类早期生活的理想场所。

  根据发掘和勘探情况来看,遗址地层堆积明确,自仰韶晚期、龙山时期、先商、汉、北朝一直延续至唐、宋,内涵十分丰富。

  据了解,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而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

  在南城村当时发掘出了5座房址,其中,龙山时期房址4座,唐代房址1座。“龙山时期的房址都是半地穴式,分为椭圆形和半圆形两种,单室和双室两类。”在李江看来,人类最初的生存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房子是全地下式的,可以抵御狼等动物,却存在着排水不畅、采光不足等缺陷。后来,由于人类生存能力的提高,制作石器等工具,提高了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房子便发展为龙山时期半地上式的房子,这样一来既可排水又可通风。再后来,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居住的房屋完全成了地上式。“房址方式的变迁,足以展现人类的聪明智慧。”

  “在挖掘出房址时,露出地表部分的边缘处有若干圆形柱坑,这可能就是盖房时所用的柱子,房屋地上部分应该多采用树木、草等植被等建成。”李江说,水是人类生存的第一要素,自古以来,人类总是依水而居,充分说明南城村这里水草茂盛。“有了房子,也就说明人类的生活方式已由游牧向定居方式转变。”

  在遗址中发掘21条灰沟,其中仰韶时期1条、商代5条、东汉3条、唐代9条、宋代3条,多为自然沟。“灰沟形状呈不规则状,里头埋有破损的陶器残片等,这些就能说明人类活动的痕迹。”李江说,“发现了5座窑址,其中龙山时期4座、商代1座。以龙山时期的窑址来说,由窑室、抛柴孔、火道、火膛组成。有了窑址,就能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有意识地烧制陶器。”

  在李江看来,陶窑遗址的发现,说明了当时制陶业已从其他手工业中分离出来,而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多于狩猎工具,体现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

  历史进程中的南城文明

  “我们的祖先是很智慧的,那会儿就有了窖穴,既可以居住,还可以将东西存到窖穴里,防止腐烂变质。”李江介绍说,在发现的6座窖穴中,商代4座、东汉1座、唐代1座。“116座先商墓葬的集中出土为河北省首次,是河北近年来发现墓葬数量最多,墓地范围较大,保存最为完整、获取材料最为丰富的一处先商墓地。”李江说,先商墓86座、商墓8座、东汉墓4座、南北朝墓1座、唐墓14座、宋墓3座。墓葬分布相对集中,墓向基本一致,且均为仰身直肢。“这一特点反映了这一地区人类在埋葬方式上遵循一定规则。”墓葬内挖掘出土大批随葬品,包括陶器56件、有鼎17件、鬲15件、豆13件、盆4件、罐5件、簋1件、瓮1件,玉饰件6件,贝饰90件。“东汉渠沟的发现在田野考古发掘中也是不多见的,据专家推测应为水利设施。”李江说,此次发掘中的重要发现是汉代渠沟,有东西向和南北向的渠沟形成的直角结合,经钻探,渠沟往西和往南皆通至现代沟。渠沟内发现有汉代瓦、盆、罐、瓮等残片。“遗址发掘区内发现的龙山、商代遗存,是继邯郸涧沟、龟台寺、下潘旺、永年台口遗址后,又一次重要发现。该龙山遗存与陕西、河南龙山文化有密切关联,既有相似之处,也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李江表示,此次对磁县南城遗址的发掘,对研究这一地区文化的起源、发展趋势和周边文化的交流等,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东垣古城寻找石家庄根脉

  如果说邯郸磁县南城村遗址展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那么,石家庄市长安区南高营、东古城村一带的东垣古城遗址则可以追溯到石家庄这座城市的根脉。

  据《史记·赵氏家》、《史记正义》、《汉书·地理志》等文献记载:东垣古城曾是战国时期中山国的重要城邑,后属赵,秦置东垣县,两汉为真定县。

  真定国从汉武帝元鼎四年至光武帝建武十三年,传七代,达150年之久。据史料记载,当时的真定王城南北五里、东西三里,城内棋盘大街,殿宇楼阁十分气派。东门外为屯兵营房,南门外“桃林匝地”,北门外为两处滹沱河渡口,南北、东西两大御道从城中穿过,可谓“水陆通达,商贾云集”。

  三国曹魏时期,将常山郡城由元氏又迁回真定,使这座西汉时的真定国都城再度成为一方重镇。东晋末、北魏初,常山郡迁治于安乐垒(今正定),真定古城逐渐失去中心城市的地位。至明清称为“古城村”,清雍正时改称“东古城”。

  东垣古城人杰地灵,从秦汉时期到明清时代的2000年间,出过不少历史名人,比如南越王赵佗,东汉末著名农民义军领袖张燕,三国时期蜀国的著名战将赵云,清代奉直大夫吕有志等,都为石家庄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

  2005年,经过初步勘探,东古城整个城呈不规则长方形状,东西长约2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面积约3平方公里。城墙墙基宽约20米,四周城墙均有遗存。地表暴露有大量陶片以及砖瓦残件,曾出土大量的燕赵刀币和西汉半两陶范。“当时散落在民间的窖藏(一种容器)比较多,1985年我在考察时发现许多人家用这些东西装粮食,用一些陶罐养花种草,现在看来,都是很可惜的。”石家庄市社科院研究员梁勇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裸露在地表的古城墙已所剩无几。“东垣古城兴起于战国,是石家庄市区历史最久远的一座古城遗址,是石家庄城市文化的根,也是距此10余公里千年古城正定县的根。”“按照相关规划,应该会在东垣古城建遗址公园,在城市里留下祖根的文化符号。”梁勇表示,文化会为一个城市增色,让石家庄人知道祖根很重要。

  相关链接

  邯郸新增国保名单

  古遗址:

  1.新石器时代、商、汉:磁县南城村遗址;

  2.新石器时代、商、汉:邯郸县涧沟遗址;

  3.东周至东汉:武安市固镇古城遗址;

  4.南北朝:武安市禅果寺遗址。

  古墓葬:

  战国至汉:邯郸县林村墓群。

  古建筑:

  1.金至元:涉县玉泉寺大殿;

  2.元:涉县常乐龙王庙正殿;

  3.元至清:武安市九江圣母庙;

  4.明:永年县滏阳河西八闸;

  5.明:武安市天青寺大殿;

  6.明至清:邯郸县黄粱梦吕仙祠。

  石窟及石刻:

  1.汉、唐:永年县朱山石刻;

  2.南北朝至明:峰峰矿区水浴寺石窟;

  3.宋至清:武安市法华洞石窟。

  近现代史迹及建筑:

  1.1921年:大名县大名天主堂; 2.1942年至1945年:涉县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旧址。(记者张清华 /文记者田明 实习生何凯/图)

关键词:古遗址,生存纹脉,先民

责任编辑:杨晓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