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新闻频道 >> 文娱看点

石家庄赞皇北朝墓葬封藏李姓辉煌 新增国保名单

来源: 燕赵都市报 作者: 2013-05-28 07:20:03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在赞皇县南邢郭村村东南,有一处由五座墓丘组成的古墓群,当地俗称“五疙瘩”。上个世纪70年代,经过对其中两座墓葬的考古发掘,证实其为北朝时期的李氏家族墓群,当时出土了青瓷器、铜器、铁器、陶俑、镇墓兽等文物200多件。

  赞皇县李氏家族属于赵郡李氏一族,是我国历史上自秦至唐有名的豪门望族,特别是北朝时期,与太原王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南阳郑氏等四大家族并称于世。随着李氏墓群晋升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家族史也成了不少读者所关心的话题。

  从“五疙瘩”到“三疙瘩”

  驱车沿着石家庄市红旗大街一直往南,便到了赞皇地界。“你看,那三座疙瘩就是李氏墓群。”赞皇县文广新局党组成员李国芳指着麦田里草木茂盛的土丘说,这里原来有5座墓葬,上个世纪70年代,石家庄文物队对其中两座进行抢救性挖掘,出土的两方墓志证实为东魏司空李希宗和北齐瀛洲刺史李希礼之墓,“挖出的那两座墓葬早已回填成为农耕用地,剩下的这三座墓葬保存得还比较完好。”

  李氏墓群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5座墓葬大小不等,最大的高4米,周长50多米。“5座墓葬自西向东为李宪第二子、东魏司空李希宗及妻崔氏合葬排在第一位;李宪第三子、东魏国子祭酒兼给事黄门侍郎李希仁墓排第二位;李宪第四子、东魏给事黄门侍郎李骞排第三位;李宪第五子、北齐满州刺史李希礼排第四位;北边的是北魏骠骑大将军、定州刺史李宪的墓。”赞皇县文化馆党支部书记张庆全说,“豪门墓葬非常讲究风水,李氏墓群便有北枕坛山、脚蹬济河之说,也显示了其地位的尊贵。”“李宪有6个儿子、5个女儿,其中4个儿子的墓都在这里。”张庆全指着南面的两座墓说,根据已出土的墓志记载,现在西边的是李希仁的墓,东边是李骞的墓。当年出土的文物中,一盏莲花银杯非常珍贵,该杯利用光线折射原理制造,杯中盛酒后,酒面就出现一朵莲花,还有罗马金币3枚。“罗马币的发现,说明北朝时期已经和国外有了文化交流,足以说明当时的经济文化非常繁荣。”

  李氏墓群原来离村子很远,现在随着村民住户东移,最近的一户人家离墓群也就五六百米远。赞皇县文物管理所所长王文旭说,村里人对文物保护都很重视。他们也经常下来巡视,只要有异常情况,村里人都会及时向文管所报告。

  李国芳表示,李氏墓群升为国保单位,保护迫在眉睫。随后,政府及文物等相关部门会在此安装防盗系统,以便更好地保护好李氏墓群。

  望族李宪世家

  据《魏书》、《北史》记载,李宪字仲轨,赵郡柏仁人,曾祖父李系,祖父李顺,父李式。

  李宪家世显赫,门第高贵,且青年时代即有文武之才,所以深受孝文帝器重,曾任北魏使节侍中都督定冀相殷四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定州刺史、尚书令、仪同三司等。后因其女婿安乐王鉴据相州反而受牵连,诏令赐死,时年58岁。

  据史料记载,李宪的二儿子李希宗性格宽和,仪貌雅丽,才学非常好。曾任金紫光禄大夫,中外府长史、上党太史。李希宗之女李祖娥,嫁给北齐高洋帝,被高洋帝封为“可贺敦皇后”。后李祖娥出家为尼。据民间传说,赞皇县净业寺为李祖娥始建。

  如今,在南邢郭村,还有一种民间舞蹈叫抬皇杠,传说起源于北魏时期,距今有1600多年的历史。当时,赞皇李氏家族的大官死了,家人上坟的众多。有一些人为了表示对李氏的孝敬和哀悼,就制作了几个古色古香的大箱子,上面插着白色和黑色的小旗,里面装着纸做的元宝,上面挂着铜铃,用人抬着,一走一颤,铃声叮咚,既表达了对死者的哀悼,又为活着的官家表了忠心,深得李家喜爱,被李家传了下来,直到今天。

  张庆全介绍说,据记载,李宪共有6子5女,其夫人为河间邢氏。儿子均入朝为官,其中李希宗位至东魏司空,为当朝三公之一。李宪女儿均嫁于王公贵胄,就连儿媳妇也均出自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赫赫有名的望族。“当时四海通望的世家大族,广泛联姻,保持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殊地位,并保持着当时认为高贵的士族血统。”

  河北李氏在赵郡

  赵郡李氏,是李姓第二大分支,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是仅次于陇西李氏的大族。

  赵郡李氏出自秦司徒昙的次子玑。玑,字伯衡,战国末拜为秦国太傅,功名显著。玑的二儿子李牧为当时赵国的国相,被封为武安君。从他开始,把家定居在赵郡柏人(今邢台隆尧)。当时七雄之一的赵国,其疆土包括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及河南省黄河以北之地,今河北之赵县正属于当时赵国境内。赵郡李氏的鼻祖李牧是赵国宰相,他足智多谋,治国有方,又长于用兵,屡有战功,深得军心。“李牧在距今2200多年之前,在河北开创了赵郡李氏之族,因而河北李氏历来人口众多。”张庆全认为,关于赵郡李氏的问题,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赵郡是现在河北的赵县,其实这种提法并不确切,因为历史上的赵郡废置盈缩时有变更,治所也不断有所变迁,“赵郡的辖区基本包括现在的赵县、高邑、赞皇、临城、柏乡、宁晋、隆尧、栾城、元氏等县。”

  王文旭介绍说,近年,赞皇县文物管理所在许亭村李氏墓地发现了一通大德二年(公元1299年)刻立的“赵郡赞皇西祖李氏谱铭序”碑,可惜已残断不全。这些古墓葬、古遗址,因为没有经过考古发掘,墓葬是实葬还是衣冠葬也很难定论。但据文献记载,这些人物都是赵郡李氏赞皇县人。“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古墓葬与赵郡李氏家族有着直接的关系。”

  赵郡李氏显赫辉煌

  早在秦朝时,赵郡李氏就发展为较大的家族。从南北朝开始,赵郡李氏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北魏统治集团中做高官的越来越多。

  据宋孝王《关东风俗传》称,“诸如此辈,一宗将近万室,烟火连接,比屋而居。”李氏同族人每年要在一定时间内一起祭祀先人,宗族之间互相照顾。“李氏一族利用血缘关系和地域纽带连接起来的盘根错节的宗族关系,不仅可以控制所在地方上的政治、经济,连地方官吏也要受到控制。”张庆全表示,据不完全统计,自两晋南北朝以后,赵郡李氏家族仅出任太守、刺史一级官职者有230多人。到唐代因为李氏为国姓,赵郡李氏几乎把持了朝野,先后出任宰相者11人。

  “你看,那座墓就是晚唐名相李德裕之墓。”张庆全指着离李宪墓葬约1000余米远的一座墓葬说,这个墓葬俗称“单疙瘩”。据《赞皇县志》记载,李德裕的墓高6米,长约20米,在《正定府志》、《畿辅通志》中均有记载。传说李德裕死后葬在了现在的海南省,后托梦于部下要求将其送回故里,其部下便将其墓迁到了赞皇南邢郭村。

  另据隆尧县城南王尹村现存的唐“大唐帝陵光业寺大佛堂”碑记载,唐代封建统治者李氏也出自赵郡李氏。

  从盛到衰的历史缩影

  唐王朝建立后,李氏一族把持朝政。随着阶级矛盾的深化,赵郡李氏也和唐王朝一起走向了衰败。

  历时8年的“安史之乱”给了唐王朝严重的打击,农民逃亡,农业经济严重被破坏。“安史之乱”后,各藩镇拥兵自重,成了独立王国,对于唐王朝及依托其存在的李氏家族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说起李氏家族的衰落,不得不提历史上的“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是中国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宗派斗争,也称“朋党之争”。“牛党”是指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官僚集团,“李党”是指以李德裕为首的官僚集团。“牛党”大多是科举出身,属于庶族地主,门第卑微,靠寒窗苦读考取进士,获得官职。“李党”大多出身于世家大族,门第显赫。牛李两党在政治上有着深刻的分歧,还牵扯进个人的恩怨。

  张庆全介绍说,尽管两党纷争严重,但无论如何,科举制的实施是门阀士族失去其政治基础的一个重要因素。“牛李党争”是唐朝末年高官争权的现象,也使本来腐朽衰落的唐朝走向了灭亡。唐朝末年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历时10年,打击了封建统治和豪门士族,镇压了一批官僚地主。“经过这一系列打击,赵郡李氏家族和中原其他世家大家族一样,随着唐王朝的覆灭,从此走向了衰败。”

  相关链接

  石家庄新增国保名单

  古遗址:

  1.商、周、汉:新乐市伏羲台遗址;

  2.西周:元氏县西张村遗址;

  3.战国至汉:石家庄市长安区东垣故城遗址;

  4.汉:赵县古宋遗址。

  古墓葬:

  1.东汉至北朝:无极县甄氏墓群;

  2.北朝:赞皇李氏墓群。

  古建筑:

  1.金至明:元氏县开化寺塔;

  2.明:灵寿县灵寿石牌坊;

  3.明:正定城墙;

  4.明至清:井陉县井陉旧城墙。

  石窟寺及石刻:

  1.南北朝至明:元氏县封龙山石窟;

  2.宋、明:平山县瑜伽山摩崖造像。

  近现代史迹及建筑:

  1.民国:井陉矿区正丰矿工业建筑群; 2.1948年:石家庄市新华区中国人民银行旧址。

关键词:石窟,古墓,文物

责任编辑:邢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