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难在何处?一则全国大学毕业生近700万人,竞争加剧的现实不容回避;二则经济弱复苏,岗位需求趋紧;三则用人单位“门槛高”与大学毕业生“眼界高”的矛盾仍在持续。如何看待、直面就业难,如何引导、服务大学生积极就业,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焦点。本报即日起推出专栏《关注“史上最难就业季”》,敬请关注。
间歇的雷暴雨,二线城市加上民营企业,这些元素的叠加,使得25日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同步启动的“2013年民营企业招聘周”现场有些冷清,忙碌的供求双方,均无太多斩获。次日有媒体报道标题赫然为“300家民企武汉招不到人”。
这个招聘镜头,似乎也印证了今年“史上最难就业季”的说法。
省人才市场人才招聘部金海东告诉记者,此次招聘会冷清的最大症结还是民企招聘,尤其是二线城市的民企。此次招聘会,进场企业352家,其中,213家来自黄石等省内二线及以下城市,提供岗位占比为62.7%。招聘会供岗1.05万个,投递简历的毕业生仅1.3万余人次,达成意向人数则只有1857人。
“依照我们之前的经验,只要是有事业单位参与的招聘,求职者就爆棚。”
应届工科毕业生小周一大早赶到招聘现场,转了几个小时,一份简历没投。“找工作七个多月了,相中我的都是一些小企业,感觉没什么发展前景。”小周有些沮丧。
地处武汉市郊的某生物公司只收到寥寥几份应聘简历。“大学生青睐的是大型企业。”该公司人事主管杨女士直言。
监利县鸿康棉花加工厂老板彭玉在几经招聘后感慨,自己倾注心血、发展小有规模的工厂,在众多大学生眼里,只是那个“最坏打算“的去处。厂里急需一位电脑技术员,此前一名武汉大学生应聘,月工资4000元,还包吃住,但不到3个月便辞职,理由与小周的感觉一样,“在小民企没有发展前景”。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彭玉公司春节期间网上交易操作失误,导致棉花延迟出售半个月,仅利息就损失30多万。如今,彭玉将工资涨到6000元,仍无人问津。
与彭玉一样郁闷的还有县市级的一些事业单位。
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是一家县级公立医院,今年计划招聘10多名临床医生,在网上发布信息两个多月,才收到10多份简历。副院长杨鹏鸣感慨:“基本没有太多挑选余地。”而大悟县人民医院近17年来,未招到一名具有一类本科学历的医生。“今年就业形势的确很难,但原因有多方面:用人单位太看重毕业院校、地域等;毕业生求职心态也没有完全端正。”金海东这样认为。
据悉,截至4月,我省在校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为39.8万,总体签约率为31.56%,比去年同期下降3.0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