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中门外汉的《伦敦竹枝词》
英国伦敦有一所久负盛名的特索氏(Tussaud's)蜡像陈列馆,建立之初就被人们称为“The Chamber of Horrors”,直译成中文,就是“(特索氏)恐怖馆”或“(特索氏)恐怖陈列馆”。
美国青年水手杰伊,于1883年6月24日、25日游广州两天,在导游带领下曾到过城隍庙。见到城隍庙内诸神塑像,便在家信中按当时老外的叫法(《广州历史地图精粹》的标示),将广州城隍庙称为“The Temple Horrors”。
我国的“局中门外汉”在留居英国伦敦时创作了百首《伦敦竹枝词》,其中一首就是专记游伦敦特索氏蜡像陈列馆的。词中说:“泥塑何尝胜木雕,蜡团真不失分毫。古来作俑犹无后,此地将亡必有妖。”
其词后注:“蜡人馆,以蜡塑各种人像,皆古今有名之人。衣之以生人之衣,神采飞扬,栩栩欲活。又塑前代刑具及被刑之人,血肉模糊,身首异处,颇觉骇人。”(《清代海外竹枝词·伦敦竹枝词》)
词后还署“光绪甲申秋九月局中门外汉自识”等字。“光绪甲申秋九月”,即公元1884年10月19日一11月17日。这百首《竹枝词》内容“自国政以逮民俗”,“一诗一事”,“形诸歌咏”。
其所咏内容广泛,非短时间所成。其写作的起始时间,与杰伊游广州后写信回家的时间相去不远。“局中门外汉”的真实姓名及生平事迹待考,或以为即室名为“观自得斋”的安徽石棣人徐士恺。
他在异域伦敦参观蜡像陈列馆,惊叹赞赏“泥塑何尝胜木雕,蜡人真不失分毫”的高超雕塑工艺之余,联想到国内神庙内那些“泥塑”、“木雕”的面目狰狞和凶神恶煞。
反之,老外到广州城隍庙,见到那些神像雕塑工艺的精湛和造型的恐怖,亦应会联想到“The Chamber of Horrors”(恐怖陈列馆),称之为“The Temple of Horrors”,亦在情理中。
英语单词“Temple”,汉译为“庙”之外,尚有“寺、圣堂、神殿”之义。参照“The Chamber of Horrors”既可称为“蜡人馆、蜡像陈列馆”,又可称为“恐怖馆、恐怖陈列馆”的汉译法。而将拥有众多泥塑木雕神像的广州城隍庙,英译为“The Temple of Horrors”,其含义不单理解为“恐怖庙”,还应包容地理解为“雕塑展示堂”、“雕塑堂”,这样会更具文化内涵。
另外,美俗英语单词“Temple”还含有“供某种活动之用的场所”之义。而广州城隍庙及其周边,均聚集闯荡江湖卖武、玩杂耍、唱戏、占卦睇相算命等各式各样的艺人。为赚钱糊口,常表演吞剑、吞火、走碎玻璃之类令人恐怖和惊骇的节目。因此,老外称此地为“The Temple of Horrors”,或兼有“供恐怖惊险技艺表演的场所”之义。
因此,中外资料的互证,读者就更清楚明了当时广州城隍庙为何被老外译为“The Temple of Horrors”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