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郭旭东。翟爱辰摄
【劳动者风采】学会欣赏自己的工作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华北油田职工郭旭东
□河北日报通讯员赵洪皋刘庭伟记者段丽茜
初见郭旭东,一个鲜明对比让笔者印象深刻:闲聊时,他默不作声;谈技术,他滔滔不绝。
“钻研一个事儿,就要干到底。”一句话,诠释了华北油田公司第四采油厂兴九天然气处理站站长郭旭东几乎年年获奖的原因。
工作30余年,郭旭东与同事一起进行技改革新,完成涉及天然气、管线设计等8个专业15项创新成果,其中6项获得国家专利,累计创效1422.11万元;他多次获得公司技术能手、厂劳动模范等荣誉。
身为华北油田公司劳动模范、技术能手,省第二届十大金牌工人、省五一奖章获得者,默默工作的郭旭东赢得了肯定与尊重,今年,他又获得了一枚沉甸甸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好之、乐之,工作30余年,成为5个专业的行家里手
在兴九站,提起郭旭东,很多人都要反应一下是谁,但提起“郭三宝”,几乎无人不晓。一天到晚除了干活,钢笔、本子、电脑不离手,这三个用于技改创新的宝贝也成为郭旭东外号的由来。
郭旭东2008年调到兴九站,2009年6月份,兴九站就开始改扩建,一边是站内老设备的淘汰、拆迁,一边是新气井的建设、抢投产。到这里时间不长的郭旭东,看着新工艺流程图两眼一抹黑。“工艺流程就像一张网,如果一个点不明白,就不敢动任何一个阀门。”面对新工艺,郭旭东天天扎在单位,边干边学,笔本不离手,发现问题,或总结了一点儿经验,都随手记下来。
当年11月份,新投产的兴9-11井没能实现自喷生产,他和4名同事在寒风中对现场30个生产数据实时录取、监控,摸索规律。经过18天对600多组数据参数的研究探讨、筛选论证,他提出利用兴9-6井的合理位置,将自产的高压天然气接入能量不足的兴9-11井,实现连续气举生产。工艺技术改造完成后,当年增效582.54万元。
靠着一股琢磨劲工作30余年,他从事过电工、汽车改装、维修工等8个职业,拥有5个职业资格证书。
1981年从华北油田技工学校内燃机修理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井下作业公司,“内秀”的郭旭东在工作的第三个年头,就获得机修厂轻工技术比赛第一名。因工作需要,他先后从事过电工、物资配件调运员、汽车改装、输气工等职业。岗位变动没减弱他对内修专业的兴趣,反而为他技改创新积淀下了丰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想到哪记到哪,然后再到电脑里汇总,时间长了一个技改项目就成形了。”只会聊技术的郭旭东说,要学会欣赏自己的工作,才会不断回味,回味中才会发现问题,不断提高。
爱心、耐心,8名徒弟成为工人技师,12个项目获国家级认证、省部级奖励
兴九站的小餐厅不大,但是一厅两用。里面有个投影仪,每天中午吃饭的时候,也是大家坐在一起学习讨论的时间。
打开投影仪,点击安全教育文件夹,电气安全、危险化学品常识、警示教育等视频分门别类。“这都是我从网上下载的,站里员工倒班,集中培训不能天天搞,吃饭时放着短片,有时听着听着,大家就会讨论起来,轻松,也促进了安全生产。”郭旭东说。“作为操作员工我们可以缺文凭,但是决不能缺知识;可以缺职称,但是决不能缺技能。有知识有技能,才能游刃有余地担当起岗位职责。”郭旭东自己坚持“充电”,也重视培养新生力量。
工作之余,郭旭东担任着站内培训师的角色。徒弟付国艳和周霞连续两次参加厂操作员工技能比赛,成绩都不太理想。郭旭东和她们一起查找原因,开展“三个一”培训,带领她们每天走一遍生产工艺流程,每周画一张工艺流程图,每月检验一次学习效果。经过一年备战,在之后的厂内操作员工技能竞赛中,小付和小周分别获得了输气工第一名和第二名。研究生王金凤工艺理论功底扎实,但生产实践经验和方法欠缺,郭旭东让她从最基本的岗位操作学起,两年来,他们边探讨、边研究、边实践,先后完成了“天然气净化处理工艺流程改造”等5个生产难点课题的攻关,其中两项已获得国家专利认证。
从只会挑毛病到自己会修会干,如今他的8名徒弟已经成长为工人技师,12个项目获国家级认证、省部级奖励。
随着老油田进入开发后期,采油四厂地面采油、采气、注水和集输系统老化严重,生产运行成本不断增加。为此,郭旭东主动和其他5个基层生产单位的14名技能专家,于2010年成立了采油四厂技师创新团队。两年里已完成涉及采油、外输、卸油、加热、净化、维修和化验7个岗位的节能挖潜项目21个,累计节约资金55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