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丽复古的龙凤刺绣、惟妙惟肖的黄骅面花、香甜酥软的千层酥……昨日(4月26日)开幕的2013中国·石家庄(正定)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以下简称正博会)亮点纷呈。许多来逛的市民不仅买到了全省各地传统的民间食物、食材,一些非遗项目也让很多人大开眼界。但在目前市场化的浪潮下,不少非遗项目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风险。另据了解,此次正博会持续3天,于本月28日闭幕。
“龙袍”吸引不少人驻足围观
定兴“宫绣”年赚百万
本届正博会主展馆设在正定国际服装城二至三层,昨日上午一开馆,位于二层的非遗展区很快吸引了市民的眼球。
记者看到,保定定兴的“龙凤刺绣”是首次来到正博会上的非遗项目。
“故宫内现在挂的喜帐、喜垫、窗帘等等都是我家绣制的。”“龙凤刺绣”绣坊传承人梁淑平自豪地告诉市民。
据梁淑平介绍,“龙凤刺绣”属于手工刺绣,又称“手绣”、“宫绣”,明清时期大为兴盛,多用于宫廷装饰、服饰等。“听父亲说,我家祖上是在宫廷里给皇上绣龙袍的,从设计、绘图、刷版、挣布、刺绣到精修,都是我家的祖传。”
梁淑平说,绣坊已经成为北方最大的绣花企业,拥有上百绣娘,年利润达到上百万元。
已是保定市非遗项目的定兴“龙凤刺绣”,正准备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项目叫好不叫座
记者了解到,和梁淑平一样把非遗项目经营得风生水起的传承人并不多,一些非遗传承人面临着生活困难、大师无徒可教的困境。
我省永清的秸秆扎刻早在2008年就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夺得大大小小几十个奖项。然而传承人徐艳丰现在也只有女儿和儿子两个徒弟。
“秸秆扎刻周期长,难度大,完成一件作品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也赚不了什么钱,因此没有人愿意学。而且作品也仅仅作为礼品用,销量很小。”徐艳丰的儿子徐健对记者说:“我和姐姐做扎刻的收入也仅仅够维持生活。”
创新成“非遗”新出路
“非遗”传承人是我国民族与民间文化的“活化石”,怎样让他们手中的民间绝活传下去备受关注。
“传统技艺大多数都是手工制作,产量小,必须得有市场才能存活下去。”对此,梁淑平说。
既要迎合市场,也要创新。在正博会上,蔚县剪纸也很受欢迎,剪纸已不是过去一张简简单单的窗花,装裱一新的剪纸成了地地道道的装饰品。“如今剪纸、年画不再流行,也没有市场。但我们蔚县剪纸主动创新技艺,把摄影、绘画等艺术形式用到剪纸中,变成不直接用于生活的新的艺术品、装饰品,从而再次赢得了市场。”蔚县剪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文/记者彭丽晗
-摄/记者崔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