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清仁乡仁加村前坝组一倒塌的民房内,乐山消防救援队搜救小组在入户搜救中成功救出一名80多岁的瘫痪老人。乐晓轩摄(新华社发)
4月20日,芦山县宝盛乡玉溪村村民在临时帐篷中过夜。新华社记者费茂华摄
“谁会开车?”“我!”
“谁会搭帐篷?”“我!”
“谁熟悉道路?”“我!”
在团芦山县委设立的志愿者报名点,几位年轻人的志愿者围在工作台前,接受工作人员的急促的“讯问”。工作人员说,今天已经派出去400多名志愿者,根据各自的特长,他们有的当司机,有的当向导,有的则帮着搭建帐篷或搬运物资。
急!急!急!4月20日的夜晚,整个芦山县城弥漫着紧张的气氛。
芦山县人民医院门诊大楼前的空地上,救护车警灯闪烁,几盏大功率夜灯分别照亮了急救指挥部、志愿者招募站、物资接收点,救援人员大步流星地穿梭其间,每个人都表情严峻。
20日早晨的这场大地震,使医院崭新的门诊大楼面目全非。门前的台阶已经移位,有的高,有的低。地面的瓷砖裂开了几厘米宽,墙角满是破碎的墙砖。
门诊大楼已经无法使用了,伤员被安置在医院后面的空地上,帐篷一顶挨着一顶,成了灾难后伤员们身心的寄托。
但还有很多医护人员坚守在这幢大楼的一层,他们是药房和门诊值班的医生。22时30分,中国青年报记者来到这里时,药房里的医生们虽表情淡定,但显然疲惫极了,有的医生满头大汗。
药房的对面,挂号和收费处的橱窗内,依旧是地震后的模样:掉落在桌上的天花板,东倒西歪的柜子,四处散落的各种票据,横七竖八的点钞机和打印机,还有挂在椅背上的白大褂……
这一切不动声色地呈现了地震发生时令人绝望的恐怖景象。
不过,在这个救死扶伤之地,一切都井然有序。上百名志愿者排成三列,从门诊大楼的门口排进了一楼右边深处的医生办公室,有学生,有僧侣,有普通市民,有解放军战士……他们把一箱箱药品从大卡车上卸下,一件一件地递进楼内。
医院门前的大道两边,停满了各类应急车辆,指挥部、志愿者招募点、解放军和消防指挥中心等应急机构都设在这里。由于电力中断,应急电源仅能保证这条大道的电力供应。
芦山县委、县政府的大院成了抗震救灾指挥部,各种重要会议在大院的帐篷里召开,从帐篷的小窗看出去,背后县委大楼里有的墙体已经垮塌。
院子里,县委办的工作人员守着整箱的沙琪玛、饼干、矿泉水等,发放给任何需要的人。事实上,在这个特殊时期,人人都不分你我了。免费电话、免费充电、免费搭车等行为,让这个黑暗的夜晚多了一份温情。
很多的志愿者还蹲坐在路边,听候指挥中心的调遣。工作人员说,他们是专业救援人员的得力助手。
夜晚来临,大片黑暗中的这块光明之地,并没有伴随深夜而寂静。人们依旧在忙碌着,23时30分,两次余震先后来袭,芦山县人民医院门诊大楼先是左右摇晃着,后来一次则是猛地抖了一下。
大地传来低沉的响声,但楼里的几位记者依旧一动不动地专心写稿,他们要把灾情告诉外面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