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两农民历时13年再现战国青铜国宝
上世纪70年代出土于平山县三汲乡古中山国遗址的一级文物“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造型精美,结构巧妙。国宝出土30多年后,正定县的两位普通农民,69岁的孙国珍和53岁的刘书国,历经13年尝试,投入资金80万元,终于成功复制了这件“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有专业人士认为,这件复制品虽在工艺和细节方面仍有待改进,但能制作成功实属不易。 正定县两农民复制青铜瑰宝 1975年至1979年,在考古工作者对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战国中山墓葬的发掘过程中,出土大量文物,一级文物“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就是其中之一。“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通高36.2厘米,上框边长47.5厘米,环座径31.8厘米,重18.65公斤。方案下部有两牡两牝4只侧卧的梅花鹿环列,驮一圆环形底座;中间部分于环座的弧面上,立有四条神龙,分向四方,四龙独首双尾,龙身蟠环纠结,四面各有一凤;上部龙顶斗拱承一方形案框,斗拱和案框饰勾连云纹。“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出土以后,一直保存在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内,很少对外公开展出。国家文物局也对其非常重视,规定任何单位不准对其翻模复制。为了能让更多人有缘一睹这件青铜瑰宝,曾有文物部门打算利用其他手段复制这件文物,终因工艺太复杂而无法完成。 这件国宝出土30多年后,正定的两位普通农民孙国珍和刘书国,经过自己的摸索,终于制成一件“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复制品。而为了复制这件国宝,他们经历了13年尝试,投入资金80万元。 30多年前的一面之缘 孙国珍是正定县西门里村人。谈起为何会产生复制国宝的念头,他说这还要从30多年前他与这件文物的一面之缘说起。 当年平山县三汲乡古中山国文物出土后,由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内场地有限,包括铜方案在内的很多文物都被暂时存放在距离不远的河北省雕塑公司内,当时孙国珍正好在雕塑公司内帮忙。 有一天,孙国珍在雕塑公司院内碰到了与他有业务往来的一位文研所员工。“你跟我来,我让你看一样好东西。”因为知道孙国珍有铜器铸造的手艺,这位员工带着他走进了雕塑公司内的一条风道,就是在这条毫不起眼的风道里,孙国珍见到了让他倾心一生的“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当时铜方案和其他文物就随意摆放在风道里,”孙国珍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虽然文物被散乱地堆放在一起,但是‘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一看就知道是个好东西,和其他青铜器就是不一样。” 黄金就镀了近60克 1998年,孙国珍结识了正定县南化村的刘书国。刘书国热爱艺术,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孙国珍复制这件铜方案的念头,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 孙国珍抓住每次“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展出的机会,多次近距离观察、拍照。为了得到最准确的纹路细节,他还聘请了美工师,现场画下素描。 孙国珍发现,由于误差的层层积累,按照他们的设计图纸将铜器铸造出来后,在组装时无法完全拼装到位。经过反复试验和分析,孙国珍在设计图纸时将误差计算在内,并在脱蜡过程中,抛弃了单独使用蒸汽脱蜡或水脱蜡的常用手法,用蒸汽脱蜡和水脱蜡加上另外一种自创的独门脱蜡工艺,使得铸造时脱蜡更为彻底。 铜方案原件采用了错金银工艺,孙国珍二人在成品复制成功后发现,要在这么大的器物的特定细节和纹路上镀金,难度之高超乎想象,本地厂家都无法完成。最后他们在保定找到一个敢接这个活的人。将复制品送到保定后不久,刘书国发现这个人不见了,电话也打不通,这可把两人吓坏了。最后还是在刘书国在保定的同学的帮助下,才找回了这个人和复制品。 2011年,“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终于复制成功。刘书国说,这件复制品上一共镀了近60克黄金,而为了制作它,他和孙国珍付出了13年的艰辛努力,累计投入资金80万元。 与真品相似度达90% 4月17日上午,记者在刘书国的一处小院里,见到了这件“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复制品。 孙国珍说,“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复制品长45.6厘米,宽45.4厘米,高38.5厘米,重量为14.65公斤。出于美观考虑,特意将案面抬高了2厘米,让龙头部分更便于欣赏。另外由于采用了一些现代的工艺技术,案体龙凤部分全部中空,所以重量上也比原物要轻。 记者看到,复制品造型复杂,各部分为铸后用铆接和焊接而成,案面和案体可拆卸组装。走近方案仔细观看,可以看到整个器物上雕刻着精细的云纹,龙凤造型惟妙惟肖,龙鳞凤羽清晰可见,精美异常。 在方形案框内侧,刻有孙国珍和刘书国的名字。孙国珍告诉记者,复制品一个龙首下颚上还刻着制造日期。“我们制作这件复制品,并不是百分之百按照文物进行复制,而是经过了一定的创造和加工,相似度达到原物的90%,也表明我们制作的初衷并不是生产赝品,而是对古代青铜器工艺的复原和重现,这可以说是一种工艺品。” 细节方面将继续改进 复制品做出来了,孙国珍和刘书国还是心里打鼓。他们特意找到了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的专家,专家表示,没想到他们能将“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复制得这样好。 记者联系到了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的专家。他告诉记者,文物原件造型复杂,结合点也多,一些地方还需要焊接,尤其是方案的底座部分,对工艺的要求很高,稍有偏差,和上部就拼接不了,“能复原出来就很不容易”,可见两个人确实是下了功夫的。 不过这位专家同时也指出,两人的这件复制品采用的现代技术有些多,例如当时采用的是火焊,而复制品用的是气焊,不过这也是受到了时代和技术要求的限制。同时,由于两人手中的资料太少,复制品在一些细节方面还有待改进。 孙国珍和刘书国说,他们准备利用三四年的时间对复制品进行完善,力争与原物相似度达95%以上。如最终效果能达到预期要求,将会按照最终的复制样品进行翻模,制作出更多的“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复制品,让更多热爱传统艺术品的人可以欣赏。(记者 梁晓波 实习生 崇海林) |
关键词:文物,农民,战国青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