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基金会蓝皮书:中国基金会发展报告(2012)》(以下简称报告)日前发布。报告共包含1个总报告和4个分报告。总报告描述了中国基金会发展的整体状况,主要包括基金会发展数量、资产状况、收入状况、支出状况和专职工作人员状况。4个分报告分别介绍了2011年北京市和江苏省登记的基金会发展状况,以及大学基金会和民政部主管的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状况和呈现出的几大特征。
报告指出,截止2011年底,全国基金会数量比2010年同比增长12.51%,达到2515家。在实际参检的2411家基金会中,非公募基金会为1296家,占基金会总数的53.76%,非公募基金会数量首次超过公募基金会。
报告发现,中国基金会的发展地区差异明显,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东、中、西部基金会发展不均衡现象较为突出,多数基金会分布在东部地区,中部次之,西部最少。
报告指出,2011年中国基金会资产总额为784.90亿元,比2010年增长29.91%。其中公募基金会资产总额446.01亿元,非公募基金会资产总额338.89亿元,平均每家基金会年末资产额为3295.12万元。
报告发现,2011年全国基金会收入总额为447.11亿元,其中来自自然人和法人的捐赠收入为400.67亿元,比2010年增长18.8%,占总收入的比例约为89.61%。同时,2011年全国基金会总支出约288.87亿元,其中公益事业支出为280.49亿元,占总支出的97.10%。
报告指出,2011年,全国基金会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平均为2.07%,远远低于《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的10%的上限。从比例的具体分布来看,低于10%的占基金会总数的83.82%,高于50%的占基金会总数的4.38%。在比例低于10%的基金会中,低于1%的基金会占总数的27.89%。这些基金会每年支付的人员工资和行政办公支出不足2万元,很难保证正常活动的开展,更无法满足进一步加强组织能力建设的要求。
报告发现,2011年,我国基金会专职工作人员8532人,平均每家基金会拥有专职工作人员3.6名,数量明显偏少。在所有基金会中,17.46%的基金会无专职工作人员,66.88%的基金会拥有3名及以下专职工作人员,仅25%的基金会拥有5人及以上专职工作人员。专业化人才队伍的“供求不平衡”将会成为基金会发展的主要瓶颈。
此外,报告研究认为,未来中国基金会的发展存在三大趋势:一是捐赠收入在基金会收入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将越来越重;二是基金会将更加注重项目运作的专业性和信息公开透明度,社会公信力有望提升。三是对基金会专业化运作的要求将越来越高。
报告由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公益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的有关专家学者历时大半年共同撰写而成。报告撰写期间,得到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多所著名高校的大力支持和凯风公益基金会的资助。据了解,从2008年开始,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就开始对中国基金会的整体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2011年首次出版了《中国基金会发展报告(2011)》。2011年的报告受到了政府部门、学术界、基金会以及关注公益慈善事业的公众的广泛好评。2012年,社科文献出版社将报告正式列入“蓝皮书”系列,今后将每年出版一册。届时,报告有望成为基金会领域的品牌书籍,为社会公众了解基金会提供窗口,为学术机构和研究者提供学术参考,为政府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依据。